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的基础就是认真读懂文章,撰写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故事的领会,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读后感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篇1
读书,倘若读得浑然忘我,茶饭不思,便是“痴”了,读《论语》便该有这种境界吧。
初读《论语》,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我便在这崇山峻岭间攀爬着,满眼尽是碧绿苍翠,不时停下想欣赏一番,却又怕错过了前面更多的美。
孔子提倡待人要坦诚,开诚布公,最恶巧言令色、貌恭神怨之人。“巧言、令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反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谓“忠”即指忠于人、忠于事、忠于理。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见一般。
忠于事,即实事求是,忠于事实的真相,绝不添枝加叶,也不缺斤少两,正所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则是忠于理。孔子说话,处处可见真理,以理为本,随意而行。
“忠”是人之根本,亦是“仁”的前提,更是处事必不可少的。而“恕”则是人格的精华,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有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便是“恕”之所始。
如此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却只是《论语》的表层含意,而我实在无法将遍地奇珍异果完全采集,只能在这华美的庭院穿梭,流连忘返,深为我们的先人深刻的生命与智慧而感到叹服。
《论语》读后感篇2
最近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我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这句话是孔子教给他的弟子仲由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可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那天我的几个朋友来我家,我们一起聊天,不知不觉聊到了地理。我问她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有几个么?”大家都困惑地摇摇头,唯独有位“聪明”的,她告诉我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只有一个,面积好象是几百平方公里吧。话一说完,另一位朋友就反驳到:“谁说的,上次我在网上就看到了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好像就有20多个哩。”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上网寻求答案,果真跟另一位朋友说的一样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就有25个,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012平方公里。那位“聪明”的朋友“唰”的一下羞红了脸。
看来如果你养成了不懂装懂的坏习惯,那你可要麻烦咯!
《论语》读后感篇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 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篇4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当然,他是肯定人的现实利益的,此话只是强调了人还应该超越这种狭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使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清贫而高贵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国人的人格,坚持了国人的气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其一生的感叹,可这可谓是千年一叹,此后千年,这被历代国人奉为自己的人生参照标准,每个人都将这一标准用来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总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却漫延了两千年,渗入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论语》的精彩之处还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还有孔子那种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认为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而开创一番事业,进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观念,至今都是熠熠闪光。总之,《论语》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经典就应常读,常读常新。
《论语》读后感篇5
我国历史久远,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圣人来崇拜,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论语》。那是中华民族的精萃。虽然全书只有一万多字,并且该书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的他的学述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这位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人类教育事业的灵魂。
我看过这本书,虽然理解还不够透彻,但手捧这本书,感觉非常的朴素和温暖,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一直被普通百姓作为人类道德的准则。
他提倡“孝道”,主张要以德为原则,去尊敬长辈,这在我们现在社会,犹其应该引起重视,不能以工作压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长辈,免得后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张用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别人,如果现今社会,我们都能以此为准则,那么我相信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孔子还提倡“诚信”,他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真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个世上度过一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他更提倡“学习”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后天的学习积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学习的心愿,但可能方向和质量会有所不同,孔子当时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知识无处不有,就看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学。当然他提倡的东西还很多,一直为人们作为一种美德。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引导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宽阔的大道。
《论语》读后感篇6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每天都要读书,不仅仅是课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我喜欢看的课外读物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儒家学派的语录集——《论语》。虽然我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浅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谓是能让人受益终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必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则语录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可以和另外一句语录一起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我觉得这都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我还喜欢一则语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错,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压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这样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教你怎样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论语》一书对我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不断地汲取它的精华,让它的精髓代代相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论语诵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