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是照抄原文,而是写出自己对书本的所得所感, ,读后感是我们看完书之后必须要写的文章,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1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贯穿着一个情感,那就是爱。
这本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4年小学生,安利柯的生活和她周围的人、事、物,它以爱为主题,愈发了对祖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恩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穷苦人民的爱……总而言之,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去爱一个人。
书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乘坐着轮船去热那亚,船上有几名乘客看他可怜,就掏给了一些钱给他。虽然少年很需要这些钱,可是当他听到这几名乘客对自己的祖国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就忍无可忍了。他抓起铜币劈头盖脸的向他们砸了过去,愤怒的说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读到这里,我的心沸腾了,我深深的被少年强烈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空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在我看来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真希望大家能看一看“爱的教育”,我也希望把我的爱献给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让大家都学会“爱别人”“传递爱”,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温暖。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它通过讲述主人公———安利柯身边发生的故事来教我们“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儿女之爱,国家之爱等。它是一本教育我们的好书,值得每个人用心的阅读。
在《爱的教育》里面给我印象最深是“普雷科西得奖”这个故事,故事的情节是:普雷科西的爸爸是一个铁匠,经常无缘无故的打他。有一天上午,督学和校长来发奖章,第一枚奖章发给了代洛西,第二枚奖章发给普雷科西,普雷科西表现出无比感激!放学了,督学走到普雷科西的爸爸面前高兴地说:“我为你高兴,你的孩子胜过了54个同学,获得第二枚奖章。他是一个聪明又有梦想的孩子,他会前途无量。”铁匠听后十分惊讶,过一会,他的眼泪慢慢流下来了,然后紧紧抱住了普雷科西。
这个故事说明了:普雷科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爸爸对他的态度。
我也要向普雷科西学习,比如做作业遇到困难,不能想都不想就去问爸爸、妈妈。我应该多动脑筋想一想。
普雷科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学习,也能学习的这样好,我的学习环境比普雷科西的学习环境好多了,普雷科西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学习,还学习得这样好,我也要比普雷科西学习得好。好遇见困难永不退缩,还要相信自己,困难打不倒你,我自己能做到。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3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用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5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6
最近,拜读了汤勇老师的著作《致教育》,觉得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籍之一。发现这本书对教师工作、教育发展等有着全面的诠释,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教材或指定阅读书籍。相比于他的前几本书,此书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一些辨析与看法,无不给人以新的启迪。
在《致教育》中,汤先生结合自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
在漫漫教育路上,汤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他自创的一手打油诗诠释他读书的境界:“每天阅读一刻钟,即便无师自相通。气质魅力会无穷,人生从此不相同”。他是这样写的,其实也更是这样做的。长期坚持读书的他把读书一直当做一种信仰,一种眼光,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在读书的时光里,他觉得读书永远是自己的事,永远是快乐的事,而最重要的是读书贵在坚持!
我要感谢汤老师,还要感谢《致教育》,该书既是教科书,也是指导书;既是学术著作,也是经验总结;既是教育现实的写照,也是心路历程的升华。
该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活动会让更多的老师获益匪浅,享受书香人生!会让更多的孩子沐浴书香,成为爱读书、好读书的人!我也更坚信:每位教师会因读书走向卓越,教育也会因读书走向美好!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7
爱像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爱像雨露,滋润了美丽的花苞;爱像空气,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得到……是因为爱,我们人世间才变得温暖。读了《爱的教育》,我更感受到爱的重要。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塑造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卖菜的妇女、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小说通过他们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爱。
小马尔可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用双脚走出了万里长路;马利奥为了让同伴活下去,把唯一求生的希望留给了同伴,而自己却随船沉入海底;小小少年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不畏惧自己被冲走,救上落水孩子;还有一位小鼓手,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拖着满是子弹的腿,爬到友军基地,报告情况,打退奥军……这难道不是爱的力量吗?
由马尔可,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妈妈、家人和老师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爸爸妈妈为了我能掌握一门乐器,放弃休息,风里来、雨里去,背着沉重的乐器,和我一起学习;下雨天,年迈的奶奶为了不让我淋雨,不顾体弱多病,到学校给我送伞;我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平时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教诲。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他们对我无私的爱!由马利奥,我想到了“生命的壮歌”中的老羚羊们,它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年轻羚羊,把死的痛苦留给了自己。由见义勇为的小少年,我想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不怕牺牲……
我们不能只是接受,我们也要给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生命中美好的篇章。让我们珍惜爱这个无价之宝吧!
活教育和死教育读后感篇8
我们经常会遨游书的王国,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动的、开心的、讨厌的、愤怒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最近,我在看一本叫做《爱的教育》的书,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耗费了十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全书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从十月《开学的日子》写到七月《永远的离别》,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民族,小至朋友父母,处处紧扣人心。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联想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也有许多人像主人公安利柯一样,在身边遇到过许多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怀有侠义之举的,品学兼优的,助人为乐的,爱慕虚荣的,傲慢无礼的,朴实可爱的,坚强不息的……
文中许多人物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帮扫烟囱的小男孩筹齐丢失的钱;为了减轻父亲与家庭负担的小小抄写员;为了能让孩子重新回校,而跪下央求的母亲;为了救一个小男孩不惜自己受伤……
这些故事个个都让人热泪盈眶,而且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作者仿佛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领悟到了许多人之常情的道理,书中的人物精神值得好好学习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