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写读后感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它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季羡林集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1
雨,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的情景。就拿“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来说吧。刚接触这句话,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年的清明节,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漫步雨中,似有似无的春雨打在肩上、头顶,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你身上蹦跳着。路上不断地走来的行人,每个人都匆匆走向远方。他们可能家里有急事吧。但仔细一看,可以发现他们眼里带了些许忧伤。在这个雨声滴滴嗒嗒的早晨,他们可能想起了自己已逝的亲人了吧。或许他们的亲人正在天国里微笑着看着他们吧。
再拿“润物细无声”来说吧。你想像一下吧。有一块已经很久没有下雨的地方,大地已经开始龟裂,似一张张干裂的嘴唇,期待雨神的降临。农作物们已经枯死了,就连遍地的杂草也被晒干了。最后一只知了也因为太渴了而倒毙。炙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忽然,一阵风吹来,天空立刻布满阴云,下起了小雨。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寂静无声。每个东西都张开嘴巴接着。渐渐地,有一只不知从哪里早出来的知了叫了,野草和农作物都重焕生机。
雨不仅自身能滋润万物,就连听雨也可以使人拥有好心情。你听雨点打在雨棚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这些雨点变成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雨棚上开起了自己的音乐会。你在闲暇之余,可以静心听一听这些小精灵在雨棚上跳动的声音。你会发现,它们有时十分开心,有时十分悲伤,有时又十分烦恼。它们拥有人的性格。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热爱雨。
哦,下雨了。你听,那美妙的声音开始了。它们变幻莫测,似山峦,似亮溪,似密林,似深谷。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2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而季先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对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实意,二要宽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绝不能超过一道底线。容忍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实来说,这个民族需要更多宽容的人们。这些都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感受。
在学习工作上,人们多谈成功二字。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人各不相同,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可预期,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勤奋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过打磨,努力过甚至吃了亏,摔了较,在机遇来临时才能很好的把握。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经过思考后必定会有多少的提升。虽然有些道理是从小听到大的,当静下心来冷静思考,那种细微的抵触心理也将消失。用一种更成熟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会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给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长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3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4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5
前几天,我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中“爽朗的笑声”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作者认识一位老干部,并对他怀有敬佩之心。作者愿意对他谈自己的思想。他爽朗的笑声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使他们都不会笑了。有一天作者在医院遇见了正在看病的老干部,虽然作者很担心他,但不敢打招呼。直到有一天,乌云逐渐散去,阳光普照,爽朗的笑声又回到了他们身边。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的童年里大部分都是充满笑容的:考试得一百分时,我会开心的笑;受到表扬时,我会害羞的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时,我会无拘无束的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叫《万物简史》的书,里面提到宇宙和生命,让我想起了先后去世的爷爷和姥爷,他们生前都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一想到这里,我很伤心。于是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想如果人活着还要死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用?宇宙是不是无限大的?无限是什么概念?时间是不是永远存在的?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脸上都没有一点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妈妈以后也会死去,我会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就特别伤心,每到这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耐心地开导我。
慢慢地,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时间,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有爱,一个人永远不会死,ta会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笑容也回到了我的身边。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6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
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季羡林集的读后感篇7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间。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同,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么怎么写的,个人自由嘛,自己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曾经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面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己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通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面对的压力。我该怎么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通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己应该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间,针对自己的问题,我还可以补足。我应该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间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优秀在读后感7篇
★ 凤凰的读后感7篇
★ 对雨果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