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内容是能够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必须要认真准备,通过一份出色的教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草原上的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草原上的教案篇1
1、草原
教材简说
?草原》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课文中新词"渲染、襟飘带舞"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并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板书预设:
风光美
欢迎远客蒙汉情深何忍别
草原人情美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天涯碧草话斜阳
联欢话别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美,并能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西部,走进大草原。
2、板书课题:草原有感情地读题
3、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
4、老舍笔下的大草原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认读难读的词语:渲染、迂回、翠色育流、襟飘带舞、羞涩、拘束、陈巴尔虎旗
3、学生交流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景色美丽、人们热情。(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分别是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风光美(第1自然段)人情美(第2--5自然段)
3.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教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域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域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理解"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
(2)指导朗读: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预设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结合课件图片来理解。
(3)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绣)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什么特点?图片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其中那个词写得特别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积累:说说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域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们带来的`饱满、润泽、柔美的感觉。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五、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六、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熟背课文第1自然段。
草原上的教案篇2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草原上的教案篇3
教案准备
1、斑马的图片。
2、图画纸、炭铅笔。
教案过程
一、出示斑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斑马的外形特征,向幼儿提问:
1、斑马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身上有黑白的条纹。)
2、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有什么作用?
(一种说法是,在日光和月色的照射下,斑马的条纹可以将斑马身躯的轮廓打乱,使其形状变得模糊,不易被天敌发现,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另一种说法是,当斑马群奔跑时,斑马的花纹会让袭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追捕。)
二、请幼儿利用炭铅笔,在图画纸上绘画斑马。
教师可介绍炭铅笔是绘画和素描的工具,并示范使用炭铅笔的技巧,例如怎样控制手的力度,绘画出不同粗细和深浅的线条。
三、教师可指导幼儿先画椭圆形作为斑马的身体,然后画四条腿和蹄子,再画脖子和头部,最后才画身体上的黑白条纹。
四、幼儿可丰富画面,例如两只斑马在吃草、斑马在草原上奔跑等,为图画设计丰富的背景。提醒幼儿不要用手磨擦线条,以免弄脏画面。作品完成后,教师可将作品喷上定画液作保护,防止炭粉脱落。
五、请幼儿描述图画中的故事,并把作品展示在展览角中,供幼儿互相欣赏。
教案建议
教案前在美工区投放炭铅笔,可让幼儿使用炭铅笔随意绘画,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熟悉材料。
分享一下教案需要用到的关于草原上的办法图片展示:
草原上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上的教案篇5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草原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