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命运的掌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人生哲理,现在读后感是对书中结构和叙事方式的思考和分析,让我们更加理解作品的构思和布局,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史记本纪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1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儿女情长,你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
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乌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觉得他不该如此消亡。
历史在交替中消逝长流,金戈铁马,一曲终了。掩卷而思,不觉悠然神往。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2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陈星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我只能说,造化弄人。项羽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超群的军事统帅才能,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他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出奇制胜,一生经历大战十余次。然而,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优点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制约。
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并没有过多的否定项羽,但我们要了解项羽不能仅仅依靠《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都有对项羽的记叙。
项羽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数以万计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碍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但是这一点就恰恰说明了他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外还必须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
项羽是不善于用人的,这一点是作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讳。比如说韩信,项羽不能重用他,韩信就投靠到刘邦麾下来,后来成为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项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项家的人,就是他的亲戚、同乡,所以项羽的干部团队没有很杰出的人才。项羽还不重视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项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够宽大的。韩信曾批评项羽的缺点说:项羽遇到步将们打胜仗该封爵了,便刻了一个爵印,却舍不得把这印信交给步将。也就是说,项羽舍不得把这爵位封给有功的步将,项羽将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个角尖都磨圆了,变成了旧印,才将这印信依依不舍地赐给立功的步将。这个步将拿到这爵印,等的时间已经太长,而且一看已经是个旧印了,也就不感激项羽,自然不会对项羽产生感恩之心,反而会有不满情绪,这就显示项羽的胸襟不够宽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项羽在这个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项羽在这一方面的作为可以用“大仁小爱”来概括。大仁,是指对全国老百姓的一种挚爱;小爱,是对身边的人之一种关爱。作为一个政治领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爱。项羽对于身边的人,真是关爱倍至,韩信曾经叙述项羽的故事说:项羽对于身边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们受伤、生病,项羽会亲自去探望他们,甚至会在他们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给受伤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对于身边这些士兵们非常关爱,但这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些只是小爱,至于项羽对于全国那些没有跟他关系的老百姓,则似乎没有爱心。我们可以看到项羽便曾坑杀20余万秦的降卒,他们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经投降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项羽却把他们都坑杀了,这手段实在是很残忍,表示项羽对那些不认识的降卒是没有爱心的。此外,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时,放火烧了咸阳的秦皇宫,传说大火连烧三个月不止,这当然也会波及到咸阳老百姓,因为这些火不可能一下扑灭,所以许多咸阳百姓也被烧得无家可归,这也是因为项羽不认识咸阳老百姓所以一点都不疼惜他们,可见项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后说,项羽最缺少的是还是谋略,项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将,他自己说:「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这只是战场上每一次战役的胜利,实际当上一个大战争时,大方向的战略远比每场战役的战术来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战役因为战术成功而胜利,但最后大的战略却失败,那最后仍是会失败。我们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战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在每场小战役上,几乎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胜利的,很少在小战役会失败,而日本向东南亚与美国的攻击,这些战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战略却是失败的,最后导致结果便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的,项羽似乎没有战略,我们从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项羽有什么战略,他给人的印象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个敌人打倒,但最后项羽自己也会力竭而死,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政治领袖必须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领袖一个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个成功的策略,这样才能造成最后的胜利。
景可晴:
项羽本纪讲的是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广为流传的有“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项羽争天下时,并于汉。历史并没有用“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一生张扬,被后人吟唱。年少时便胸怀大志,看秦始皇乘车时,说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真是桀骜不羁,有傲气。
被汉军困于垓下大营之内,四面楚歌,项羽便劝说虞姬逃离,虞姬为了表决自己的真心以及不拖累他,选择了自杀,项羽痛苦不已,后携带虞姬尸首和士兵渡河,却遭遇汉军,最后他自刎乌江,死于垓下。
他一生读不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知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不必说“出生世家的项羽,处在乱世,怎会优柔寡断喟叹山水人间!他的故事,让后人警醒,让后人开始探求失败的意义。正是他作古的悲哀,成就了后人对他的悲慨。他用自己的傲气,做到了可歌可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晋博园:
在读完《项羽本纪》后,我对项羽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在历史上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打过无数胜仗。李清照评价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他小时候看见秦王盛大的阵仗时,当下就说出要取代秦王的话。可见其雄心壮志。终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推进历史进程中,他是英雄。但在他个人的某些缺点上,就注定了他下场的悲剧。
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面对范增的暗示,犹豫不决,最后放走刘邦,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他不听善告,存有虚荣心。在项羽推翻秦王朝后,想要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但有一位文官说可以占领这个地方,但是项羽不听,被文官辱骂后,他把那个人扔进水中煮死。可见他的残酷。
我从中得到一些道理。我明白了做人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恪守本分,并且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子渊: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死亡,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项羽确实是一“可用之才,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项羽的失败,让千万人悲哀。项羽的勇猛,让千万人胆寒。项羽的义气,让千万人敬仰!
牛琳萌: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觉得,他缺乏头脑和眼光,优柔寡断;也有人认为,他重情重义,坦率磊落。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英雄。在学《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这个人物。而因为在这之前,我对项羽并不了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发现,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凌云壮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荡荡,也爱得轰轰烈烈。
或许,看完《鸿门宴》,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是,在当时来说,巨鹿之战后,天下初定,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秦国刚灭,若项羽就马上杀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战友,这只会影响政局稳定,使得其他诸侯人人自危。谁能说,项羽没考虑到这点呢?而且当时刘邦的实力也并不强大,面对着项羽的大军,刘邦显得不堪一击。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而后来也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的决策,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相反,鸿门宴一事,不恰恰展现出项羽有“义”吗?当初,怀王与诸侯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的是刘邦。攻打刘邦,这已是背离项羽自己的信义,现在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就是有违良心,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谁说这不是一种君子之度呢?
当然,人无完人,他确实也有他的缺点。他不知人善用,恃才傲物,使自己陷入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缺乏一种领袖气质,缺乏力量与智慧的结合。他不是那种刻苦努力的人,也没有十足的的毅力去学习,这样的项羽,不是我所敬仰的。倘若,他生在此时,这个不需要习武,不需要练功的年代。不学习,没有进步,必定会被淘汰。不过,项羽很适合当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他闪射着善良、淳朴的本性,并重情重义。虽然,他的心存善念,并不适合在战场,但却正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3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临终的悲歌,这是一个“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说项羽是个英雄,不为过。项羽自幼就有异于众人的表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气。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些话显示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他却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又显示出项羽的一些人性弱点。就是毅力不足,过分自信。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看到了就对他的叔叔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是他的叔叔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过人,力能扛鼎。这些事情对于项羽的发展大有好处。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开拓自己事业的天地奠定了基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羽叔侄也顺应天下之势起义。他们叔侄杀会稽守进而占领了一席之地。这就是项羽最开始的资本。凭借过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谋略,项羽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而刘邦也在这时迅速兴起,形成与项羽对峙抗衡的对等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局势,关东转危为安。刘邦也得以顺利地破秦入关,攻占咸阳。项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国过人的谋略和胆识的确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显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刘邦,恐怕他不敢这么做。
说项羽是个匹夫也不为过。章邯投降,而项羽竟坑杀秦葙卒二十万于新安。有一个勇士,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变成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给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击杀义帝,诸侯王纷纷自立,直接导致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的刘邦却迅速崛起,这就是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这是项羽自己亲手为自己酿制的苦酒。
前期的项羽还是有勇有谋的,可是当他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例如鸿门宴上,项羽明知刘邦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却优柔寡断,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杀死刘邦的良机。而他却透漏给刘邦一个重要的消息,即将曹无伤出卖了。这不能不说项羽糊涂。项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一味迷恋个人的武力和权势,而刘邦却清醒的认识了新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蓄积力量,逐步改变了不利的地位。这样看来,项羽与一般匹夫无异。尤其是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这种行为是何等残暴。有人劝说项羽就关中建都,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远见,这怎能称霸于世?!这与市井之徒有何异?
项羽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为谋,亦不能用之计策),紧要关头,举棋不定,这都预示着他只能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他被围垓下。垓下之围时,别姬,冲杀,赠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却又显示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不过也反衬出来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认为是苍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战争的过错)。
总的来说,项羽既是一个有创业之才的英雄,却又是一个缺乏长远目光的勇夫。不过“政由羽出,号位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说名了项羽的过人的能耐。而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却也令后人为之叹息。假若项羽能卷土重来,或许汉朝天下不只是姓刘还是姓项了。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4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教师发现了。教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教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能够好好听课,谁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教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教师严厉的脸,便明白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教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教师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我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5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 )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6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史记本纪的读后感篇7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之后,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以古为鉴,能够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