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八上数学7.2教案模板5篇

一篇优质的教案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案是在上课之前老师们需要认真准备的,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上数学7.2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八上数学7.2教案模板5篇

八上数学7.2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八上数学7.2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朋友,谁愿意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出示图形并贴在黑板上。

2.分割正方形。谈话:大屏幕上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我们请电脑博士来变一个魔术。(演示)现在变成了什么?(再演示)又变成了什么?(出示)现在一个正方形变成了几块?

3.揭示课题。

讲述:我们给这七块图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电脑博士变魔术的形式包装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七巧板的分割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认识七巧板。谈话:小朋友每人都有一副七巧板,请大家拿出来。

(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呢?

(2)数一数:每一种图形有几个?

(3)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回答后电脑演示)

2.演示拼图。谈话:小朋友听说过吗,七巧板还会跳舞呢!想不想看它跳一个。电脑演示,它跳出的图形像什么?(一只狐狸)再跳一个,像什么?(一个人在跑步)

3.介绍来历。七巧板是古时候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利用它可以重新组合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呢!你们瞧(屏幕出示很多图),变化多不多呀?外国朋友对我们中国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还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这块东方魔板?

[评析: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这里安排了电脑演示七巧板跳舞来激发学生的拼图兴趣,又在介绍来历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玩东方魔板的愿望,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索

1.用两块拼。

(1)谈话:我们先来简单一点的,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出一个我们认识的正方形。

(2)学生拼图。

(3)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4)提问:你会再用这两块图形拼出一个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5)学生拼图。

(6)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7)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我们再来请电脑博士演示一遍。

2.用三块拼。

(1)谈话:再请小朋友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学生拼图。

(3)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拼成了什么图形。

3.用四、五、六块拼。

(1)谈话: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要求是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来排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并把它贴在蓝色的展示板上。

(2)小组合作拼图。

(3)小组长介绍本组拼成了什么图形,是用哪些图形拼的。

[评析: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应示范,不应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体会图形的变换,促进思维的发展。]

4.用七块拼。

(1)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而且能排出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回放)你们看看,这些图形像什么?除了这些,你还能拼出什么来,和小伙伴说说看。

(2)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用里面的七块图形排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开个展览会。

(3)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4)参观、评点作品(有自评、他评)。

[评析:让学生参观、评点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话:看了黑板上同学们的作品,有什么感想?(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完整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课后小朋友可以继续玩一玩七巧板,拼出更有趣的图形来。

2.电脑博士还给小朋友留下了一个图形,但没有画出是怎么拼的,小朋友愿意挑战电脑博士,自己开动脑筋,把它拼出来吗?

[评析:课后延伸,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总评: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电脑博士变魔术和七巧板跳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注重操作探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会图形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是注重合作交流,通过组内、组际、全班等不同范围的交流,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四是注重拓展延伸,课后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八上数学7.2教案篇3

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教参)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概率范畴,意在帮助学生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使学生能定性地认识事件“可能、不可能、必然”发生的含义.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去认识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数学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不确定的现象,但他们对这些不确定现

象的观察往往是零星的,短暂的.同时,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又充满好奇且敢于质疑,很愿意投人到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在学生小学阶段已学的有关事件可能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可以用列举法来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数,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升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

2.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3.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

4.会用列举法(枚举、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

?教学重点、难点】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包括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事件分类.

2.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对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这里没有用“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字眼,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体现了新教材,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题

同学们做过抛掷硬币的游戏吗?请你试一试抛一枚硬币10次,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有几次正面朝上,有几次反面朝上?

做完游戏后,提出问题:

(1)抛掷硬币10次,每次都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可能吗?可能性大吗?

(2)在刚才的游戏中,可能正反面同时朝上吗?

(3)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

引出课题:认识事件的可能性.

(利用学生都感兴趣的小游戏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加强了人文数学的教育)

二、观察、思考、巩固

(一)观察和思考: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的例子吗?(请大家发言)

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而且在我们所学的各学

科中也有很多例子.(利用多媒体展示“铁杵磨成针”“守株待兔”

“愚公移山”这三个成语故事和天气预报的动画)

同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在数学中,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certainevent);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event);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uncertainevent)或随机事件.

(这里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动感十足的多媒体展示,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巩固、检测、反馈(利用题组区分概念):

在课件巾设置能力区分度不同的三组题,以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概念.

1.头脑运动会(设置一组容易题,以快速抢答的方式请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也可以向其他人求助.)

问题:下面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1)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

(2)抛掷10次硬币,结果有3次正面朝上,8次反面朝上;

(3)将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给它阳光和水分,它会长出小苗;

(4)黑暗中我从我的一大串钥匙中随便选中一把,用它打开了门;

(5)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得的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6)从一副洗好的只有数字1到l0的40张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卡片上的数比6小;

(7)一个普通的玻璃杯从10层楼落下,落到水泥地上会摔破.

2.头脑风暴.

例在一个箱子里放有1个白球和1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

(1)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是黑球.这属于那一类事件?摸出一个球,是白球或者是红球.这属于哪一类事件?

(2)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有几种可能?它们属于哪一类事件?

(3)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放回,摇均匀后再摸出一个球,这样先后摸得的两球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列表或画树状图是人们用来列出事件发生的所有不同可能结果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即直观又条理分明.)

不可能事件 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

|a|的值

a的倒数

若a+b=0(a,b的之间关系)

3.个性空间(设置一组稍难题,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问题1:列表造句:

问题2:(1)有2种不同款式的衬衣和2种不同款式的裙子,各取一件衬衣和一条裙子搭配,问有多少种搭配的可能?

(2)笼子里关着一只小松鼠(如图),笼子的主人决定把小松鼠放归大自然,将笼子的门都打开.松鼠要先经过第一道门(a,b或c),再经过第二道门(d,或e)才能出去.问松鼠走出笼子的路线(经过的两道门)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在完成了两组区分度不同的练习之后,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都有帮助,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

(三)完成课本课内练习.

三、概括、梳理、升华

1.采用谈话式小结.教师提问:

(1)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2)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

(3)你受到哪些启迪?

(4)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种小结方式很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容易投入和参与,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总结评价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同时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与语言表达能力,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起到认知升华的作用)

2.判断一个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用列举法统计简单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题

2、1999年,全国少工委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8时的睡眠时间标准,请你在班级里也做一次调查,你的结论是什么?

八上数学7.2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杂乱的图片和整理得干净整洁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引入课题:分一分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索

1、帮小熊整理房间,书柜。 学生纷纷献计,怎样才能把小熊的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 教师展示整理好的小熊房间,学生进一步感受分一分的必要性。

2、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每组3个白色的圆片,2个红色的圆片,3个红色的三角形,4个白色的三角形。

(1)小组成员从信封中倒出圆片和三角形,再动手分一分。

(2)小组汇报成果,并说明这样分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具体分法。

第一种分法是按形状分:三个圆片分成一堆,三个三角形分成另一堆。

第二种分法是按颜色分:两个红圆片和一个红三角形分在一起,一个白圆片和两个白三角形分在一起。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练习六1、2、3、4、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再读题。学生理解题,再独立完成,最后展示结果。

四、实践应用

1、给物品分类。

2、整理书包。

3、回家整理房间。

五、总结

你在这节课中愉快吗?你收获了些什么?

八上数学7.2教案篇5

设计说明

1、重视实践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每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口算60÷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名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1、导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正在分装彩色手工纸,从这个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是60张彩色手工纸,工人师傅要把这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3、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教材11页例1)

(1)理解题意并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该怎么列式?(60÷3)

(2)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口算60÷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张彩色手工纸来分一分。

(学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口算。

(4)小结: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用想口诀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图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12页例2)

(1)理解题意并列式。(120÷3)

(2)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20里面有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3=40。

(4)小结: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再用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优质6篇

大班的数学教案模板7篇

数学集合教案模板精选6篇

数学集合教案模板推荐6篇

数学课数字3教案模板6篇

数学集合教案模板参考7篇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模板6篇

幼儿园数学小班教案模板7篇

大班数学8的组成教案模板6篇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050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