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0的认识教案5篇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写教案,依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所写的教案是最有意义的,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0的认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0的认识教案5篇

0的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简单的购物。

分两段安排:

1.认识1元及面值小于1元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1元以内的简单购物(p68~70);

2.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超过1元的简单购物(p71~73)。

另外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小小商店”(p74~75)。

二、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购物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呈现购物的场面,引出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进率。在练习中联系物价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不仅认了钱,还认识了它所标志的实际价值,在购物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最后安排实践活动进行模拟购物或实际购物。这样安排能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作用,逐步学会解决现实的购物问题。这说明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再认识其他人民币。

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利于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容易建立元、角、分的进率的概念,教材从“买1元钱的笔记本付10角可以吗”的讨论引入人民币的进率,并以换算图示表示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安排伍角币、贰角币与1元币的换币活动,加深对元与角之间进率的认识。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突出认识人民币中的数学知识,即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

3.在认币活动中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突出重点。

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有的曾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但也可能有学生没有接触过人民币,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认币情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人民币,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分组活动,指认人民币。在交流时重点应放在了解人民币的币值,认识大写的壹、贰、伍、拾、佰和繁体字圆,当然也要认识币面上用阿拉伯数字写的1元、1角、2角、5角等。至于人民币的颜色、形状、图案、印制日期等不要作为教学内容,学生提出了就让他说说,没提到不要往上面引导,鉴定真假人民币显然不是一年级学生的工作职责。还有的把人民币上的盲点也教给学生,这更是多此一举,因为教师如果不看资料也未必了解。数学课上的认识人民币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要突出数学内容。

4.要利用练习题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分析和推理能力。

如p70③、⑤,让学生从给出的人民币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要让学生思考出尽量多的组合,并通过交流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能只图课堂上热闹,过多地安排排队购物,而把这些题目弃之不用。p72⑤需要想像,p73⑥⑦⑧题也都具有开放性,也是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都应认真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以发展思维能力。

5.要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p74~75“小小商店”属于综合型的实践活动,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让学生面对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经验支持。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活动,可以从商店批发一些便宜的文具,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购买活动,或让学生自带玩具标出价格在教室里买卖,也可以发些写有币值的纸片模拟购物。在活动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秩序,准确计算,正确付币、找币,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经过,也就是让学生反思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0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0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刚刚过去的一个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曲阜过年家家必备“生菜”)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地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

1.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的活动。

2.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童谣等。

0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0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推荐7篇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精选6篇

8的认识教案参考5篇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5篇

8.9的认识教案5篇

0-3幼儿活动教案参考7篇

中班认识水果的教案5篇

中班横的认识教案5篇

倍的认识教案5篇

0-3幼儿活动教案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375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