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次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者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故事,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责任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1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2
“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就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吃的是良心饭。”从那以后,做每一件事情,我都在心里问自己,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问心无愧?
去年的九月十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作为教师的我,收到了一份特殊又珍贵的礼物——《剥开教育的责任》。空余时间,静下心来,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书中一个又一个浅显易懂的教学案例,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里面的很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
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看着书,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总以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知识为荣,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责任感为荣……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反思自己有时候的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自认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认为兢兢业业,为学生负责,殊不知有时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什么时候会自问一下: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这些都值得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得多多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美,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
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了师德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时时、事事、处处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愿用我的真情和关爱去触动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3
?剥开教育的责任》,该书淡雅的封面,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剥开教育的责任?引发思考的书名,立刻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课余时间,静下心来,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书中一个又一个浅显易懂的教学案例,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里面的很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
她是一首振聋发聩的播种机。"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说到底,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唤醒了每一位教师的良知;"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爱的光芒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馈赠……
她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发言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她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词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让我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过一种更有质量、有责任的教育生活。这本书像一位精神导师,为迷失的人们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违的朋友,真诚地言说教育的感悟。
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看着书,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总以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知识为荣,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责任感为荣……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反思自己有时候的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自认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认为兢兢业业,为学生负责,殊不知有时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什么时候会自问一下: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当这些问题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会心生愧意。我们所理解的.教师的责任,真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了吗?我们在践行教师的责任的时候,有没有侵犯孩子的权利,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得多多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美,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问题是尖锐的。但是,我们尖锐地发问,并不是在质疑我们的责任心,也不是在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在抹杀我们的成绩。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是啊,我们既然是一名老师,走在这条充满阳光,散发馨香的教育之路上,我们播撒的注定是无私的情与爱,付出的注定是强烈的责任心!
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了师德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时时、事事、处处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愿用我的真情和关爱去触动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4
乍听书名,原以为又是一本理论说教方面的书,不会具体指导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工作的,拿到书后粗略一浏览,证明我错了。《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不一样,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教育细节入手,层层剥开,直达核心位置。这些小故事给我的启发很深。每一个事例好像在身边发生,但是自己平时的处理方式却不是这样,现反思自己是否伤害了那些孩子们的自尊心?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弥补,如何改进。读着读着,竟欲罢不能,深深地被吸引了。
?为什么举手的总是你》,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子总是举手,可是却被老师一次次的被忽略,因为老师知道她的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或者说她可能会出丑,出现令老师难以收拾的局面。所以虽然小红衣服总是举起小手,但老师就是不给红衣小姑娘发言的机会。反思我自己,其实上公开课,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一节公开课,精心设计教案,想学生能够回答到的各种问题的答案,为了保险,尽管有的小孩子的手一直举着,但就是不会喊他。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怕出错。怕自己出错,怕学生出错,甚至出丑。所以各个环节都确保不会出错。但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愿望总得不到实现。我们知道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对于优秀的学生,每节课他们都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是对于学困生,只要他们上课坐在那儿听讲,不调皮捣蛋,回答不回答问题好像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有着很大的比重,其实教育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的,我们的责任是帮每个孩子进步。以后如果碰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就降低难度,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书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就等着我们这些地质队员来开发,但我们已经不用勘探,因为"宝藏"的手高举着。
老师,这简单的称呼里,凝聚着太多的责任,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如果我们教师都能思考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那么会有多少孩子,可以人尽其才,在社会的大浪中尽显风流呢?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匹潜在的千里马,而这匹千里马,常常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伯乐的发现和培养。问问自己,我,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吗?是多少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思,扶持、培养和我们有缘相遇的幼苗,使他们都可以再适合自己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行为出轨,我们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回归,这种方法是爱与关心。老师面对突发事件的泰然自若与有效的沟通方法,是我们令学生着迷的原因之一。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你都会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我愿意做一个因为关心他们而被孩子们记住的人,一个当孩子的思想或行为出轨时拉他一把,使他重新步上正轨的人。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5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该书是许多一线教师反思自身教育实践的成果,本书像剥核桃一样,将责任不断“剥开”,回归、解析、重构教育的责任。
编者祁智在序言中提到“我们不要辜负了孩子,我们不能辜负孩子对你的崇敬,不能把他们对你的崇敬化为对他们‘伪责任’的工具。”“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自于我们的责任、良知。”试问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自己,是否有那份对教育深深的、厚重的责任与良知?是否有对学生深沉的爱?是否没有辜负每一个孩子的信任呢?我扪心自问做得还远远不够,怀着这样的愧疚以及对教育真谛的追求,我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书中很多观点很有高度,观察很有视野,分析很为中肯,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让我这个教育者获益匪浅。这里谈谈让我最有感触的几个观点。
一、老师最喜欢的,是我
让每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当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一直困扰我的如何实现教育公平难题不再是一个无解之题了。这个观点其实面向的就是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的平等性。每个班上都有老师眼里所谓的耀眼的优等生、令人困扰的差生、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生,而这样的分组通常是以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等级,从而认为老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显然离平等对待学生很远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对待学生了呢?也显然不是,毕竟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有偏向性的爱,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毕竟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个老师肯定看到了每个孩子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发掘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独特的爱,才会让每个孩子发出感叹:老师最喜欢的,是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充满爱心、思想开通,对学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
二、孩子的手很小
“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孩子的手很小,而我们想给孩子的太多、太重。”我们扪心自问: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回想我们一贯的教学,我们似乎得了一种教育强迫症,总是强迫自己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学内容,从来都是那样的鼓鼓囊囊;教学环节,一直都是那样的环环相扣;教学容量,总是那样的满满当当……最可怕的是对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和现象,我们向来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豪。一堂课就短短的40分钟,其中有多少是老师强迫加给学生的负担?又有多少是真正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呢?老师眼中的争分夺秒,却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时,急于记下老师讲的要点,没时间咀嚼,没时间思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时,被动地任老师拎着走,无奈地被优等生拖着走,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课堂上的时间沙漏,在一点点地向老师这里聚积而属于学生的越来越少。我们一切都从“教”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眼里哪里有学生的一只只小手呢?心里哪里思考过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呢?问题是尖锐的,但尖锐地发问并不是在质疑我们的责任心,也不是在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在抹杀我们的成绩,而是在警醒我们真的要注意到孩子的小手,以及孩子纯真的眼睛。
三、为什么举手的总是你
在常规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经常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将发言的机会给能讲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对可能回答错误的.“举手”视而不见。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老师了解自己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底细,知道让谁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尤其是一节好不容易准备的公开课,可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回答而出现败笔,贻笑大方。所以老师一般都会从“大局”出发,为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剥夺有些同学的发言机会。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老师到底是为谁上的?我们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愿望得不到实现。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课堂是孩子们的,如果有可能,一节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次发言锻炼的机会。教育的公平不是嘴上的高调,应当落实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细节中;教师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他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
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辜负孩子的期望;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丢失教师的良知;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违背教育的本质。让我们时刻警醒、时刻反思,真正承担教育的责任,无愧于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教育责任的读后感篇6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卢梭
十八岁那年,我在中考志愿那行填写了“英语教育”这一专业。憧憬期待,带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教师生涯之路。冥想当初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放在之前,我的心情会黯然失色,为何这样说,因为我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以成人的心智来思考他们,换来的是不够了解孩子的内心,没能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换来我在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的迷茫。转眼间快工作十年,我发现已适应了他们的顽皮和粗心,不会再轻易的对他们发火,我意识到发火也许会伤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甚至使得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就这样我学着时常反思教学中的挫点,抓住孩子的心、温暖自己。
父母、家庭、社会都渴望孩子德才兼备、成龙成凤,这无疑就要求孩子有坚强的性格,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成为一个富有修养的人。所以教育的意义就显而易见,而教育的时机、内容、方法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可谓诸子百家、门派杂呈,各成一说。《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即使时机,内容,方法都不一样,或是因人而异,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样的。我自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经验不能妄加评论教育,我在这里只能以有限的学识以及他人的教育观点,说一说对小学低年级培养的想法,我认为两点最为重要,第一是智力的培养,然而当前的许多家长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仅是教会了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拓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第二是性格,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优秀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
直到现在,我仍然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否找到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本质,我以自己六年多的师范教育学习生涯和十年多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个粗浅的内心答案:“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不是选拔(不是要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考研的选拔,这是我本人经历的教育阶段,这也是我本人所认为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小学教育最好让孩子回归自由天性。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时为了赶进度的确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是我更觉得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两点也是我现在迷茫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在当下能够拜读祁智先生的《剥开教育的责任》,用赏识之眼光发现孩子细微的美,宽容之心胸包容成长中缺陷,我希望他们能够自信并快乐。我希望他们能够成长,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成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