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7篇

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要保证基本的逻辑思维,教案在完成的时候,大家务必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屈原列传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屈原列传教案7篇

屈原列传教案篇1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

1、 注意读音

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 唐眛( )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 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忧愁幽思——离忧——疾痛惨怛——可谓穷矣——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故其称物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六、朗读全文。

第2教时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疏通5、6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二、疏通7、8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秦昭王与楚婚——稚子——奈何绝秦欢——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赵不内——令尹——既咎子兰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三、疏通9、10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嫉之——系心怀王——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然终无可奈何——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亡国破家相随属——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怒而迁之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皓皓之白——温蠖——《服鸟赋》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以赋见称——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日以削——过屈原所自沉渊——贾生吊之——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自令若是——同死生——轻去就——爽然自失矣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总结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 班级交流

(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三、即时作业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着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屈原列传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 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

?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 诗人形象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

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列传教案篇4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 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15、屈原列传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八、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

1、学生以“司马迁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以“我读司马迁的《史记》”为题写一篇感想。3、在班上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走近司马迁

屈原列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 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 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 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回顾已知的屈原。

2、 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读1—3段。

1、 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 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段。

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难句。

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译。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屈原列传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见前)

(4)反复诵读,读出咏叹的意味。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文段。

2、 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2、 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1、 集体或个人反复诵读第三段。

2、 提问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

(2)属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离骚

(5)靡不毕见

(6)其指极大

(7)蝉蜕于浊秽

(8)世之滋垢

二、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 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 重点翻译8、9小节

3、 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 这两段的脉络:

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 反复诵读8、9两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三、布置作业。

1、 翻译重点句子。

2、 记忆重点词义。

3、 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读最后两段。

2、 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 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研读最后两段。

1、 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 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 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二、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1、 学生总结屈原精神。

2、 探讨本文写法特色。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太史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屈原列传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

三、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整理,集体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记忆词汇

2、 背诵,准备默写。

屈原列传教案篇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古今异义】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形异义】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屈原列传教案篇7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第 二 课 时

屈原者,名平,楚      之同姓(1)也。为  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3),

楚国王族             担任

闻:学识,名词。志:记,记忆力。名词

明  于治乱(4),  娴  于辞令(5)。   入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

了解对于  的道理 娴熟  应酬的语言  对内就    商议      来发号施令  对外

入、出:作状语

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王甚任(6)之。

接待      应付各国          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  列(7),       争            宠而心  害  其能(8)。?

同在朝列  (他)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  才能

害:作患讲。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9),屈平属(10)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  而欲夺(11)之,

制定法令         写的      没有定下来          见到了想篡改他的

造为: 同义, 制定

屈平不与。  因谗之        曰:“王使屈平为令,众  莫  不知。每一令

稿子        答应  就讲屈原的坏话说                 大家没有        法令

与:给与,答应。谗:讲坏话,名作动。

出,    平伐(12)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    能为’也。”王怒  而  疏(13)

制定出来  夸耀           认为  除了  没有谁能制定法令    发怒因而疏远了屈平。

曰:衍词,不译。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14)也,  谗谄      之蔽明(15)也,     邪曲之

痛心  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王的明见 邪恶的小人

聪:明。谗谄:说好人的坏话,形作名。明:形作名。邪曲:同义,形作名。

害  公(16)也,   方正之      不容(17)也, 故忧  愁  幽  思  而  作《离

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容纳   忧伤愁闷沉郁沉思因而写了

公:形作名。方正: 形作名。“疾”后面四句都是原因宾语,“之”取消独立性。

骚》。“离骚”者,犹  离  忧(18)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就是遭遇忧愁            是    起源              根本

离同罹:遭遇。

人穷      则反本(1),故        劳  苦  倦  极,           未尝不呼天也;

处境困难就追念本源   (人们)在劳累辛苦困倦极度疲惫的时候 没有  喊  的

反同返:返回。        劳苦倦极:同义复用,极:作病讲。

疾  痛  惨怛(2),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    直行,   竭忠

生病痛苦内心疼痛(的时候)                     道德端正行为正直 竭尽忠心

直行(háng):行,道路。直行:道路端正,喻行为正直

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  而见疑(3),忠  而被谤,能无

和智慧           小            处境困难 诚信  被       忠贞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4)。            上  称  帝喾(5),下道

怨恨                   是从怨恨引起的 (《离骚》中)远古提到         近古

齐桓(6),中述汤、武(7),以(之)   刺  世事(8)。    明  道德之广崇(9),治

用(它)来讽刺当时没有贤君 阐明      广博崇高

广崇:作宾语

乱之条贯, 靡  不毕  见。        其文  约(10),其辞  微(11),其志  洁,

国  条理性 没有  完全表现出来的    文字简练      辞句含蓄      志趣高洁

条贯:作宾语。                    其:代屈原。

其行  廉。 其称  文  小  而其指  极大(12),举  类迩而见  义    远(13)。

行为端正 它引用文字琐碎但  旨趣          举的近事但体现意义很深远

指同旨。      类:事物。迩:近。

其志洁,故其      称        物芳(14);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15)。   自

?离骚》引用的都是美人芳草          到死也不被世道所容纳 自动

不容于世

疏  濯淖污泥之中(16),蝉蜕    于浊秽(17),             以浮游(于)尘埃之

远离污泥浊水          象蝉那样从污秽中蜕皮(而不被污染) 而     在 尘世

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        浊秽:指黑暗社会。

外,不获  世  之滋垢(18),嚼然    泥而不滓者也(19)。推  此  志也,   虽

沾染尘世  污垢      洁白纯净能出污泥而不染    根据这种志向判断 即

滋同兹:污泥。嚼然:洁白的样子。泥:从污泥中出来,名作动。滓:污黑,名作形。

与日月争光可也。

使同        也是可以的

屈平既  绌(1),       其后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2)。惠王(3)患之,

已经被罢免了官职  这以后                联合抗秦   对这件事担心

绌同黜           从同纵。亲:亲近,动词。患:以……为患,意动用法

乃令张仪佯去秦,(因)厚币委  质事(于)楚(4),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

离开    用    呈献信物

质同贽:信物。

诚  能绝(于)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  而信  张仪,  遂

确实  绝交                一带的六百里的土地       心贪就听信    的话

商于(wū)秦地名。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  曰“仪与王约六里,          不闻六百里。”

往            骗楚使          约定割让六里的地方

如:动词。

楚使怒    去, 归  告(于)怀王,怀王怒,大兴师  伐秦。秦发  兵  击  之,

愤怒地离开 回国                    大举兴兵        调遣军队迎击

大破楚师      于丹、  淅(8),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  (9),遂取  楚之汉中

把楚军打得大败  丹阳、淅水一带 杀人                       夺取

地。 怀王乃悉发  国中兵,以深入      击  秦,战于蓝田(10)。魏闻之,袭

地区     就全调遣        来    (秦境)攻打                          偷袭

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竞                  怒  不救  楚,楚

邓县一带                     始终因为楚怀王绝齐而恼怒  救援    楚国

大  困。

处境十分困难

明年(12),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  地,愿得张仪而甘心

讲和               得到

焉。”张仪闻(之),    乃曰:“以一仪而当  汉中地,臣请        往如楚。”

了        听说(这件事)             来抵当          请求(你让我)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1),而设诡辨(2)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当权的       (还)  说骗人的假话

竟  听  郑袖,  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使  于齐,顾反,

竟然听信    的话又放走                      再在朝庭做官 出使      回来

位:官位。          顾反:同义。

谏  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    追张仪,不及。

劝谏                            (派人)        没赶上

其后,诸侯共      击楚,大破之,       杀其将唐  (4)。

联合起来      把楚国打得大败

时  秦昭王与楚  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

这时        楚国通婚         会面     想去                   一样的

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5)子兰劝王行:“奈何绝(于)秦欢?”

能相信                 小儿子                    同秦国的友好关系

怀王卒  行。入  武关(6),秦伏兵绝  其  后, 因  留  怀王以求      割地。

终于    进入               切断他的后路 于是扣留      强求(楚国)

怀王怒,    不听。  亡走(于)赵,赵不纳, 复之秦,竟  死于秦而归

非常生气  答应  逃跑            收留 又去    终于        后来才运回

内同纳:收留。

葬。  长子顷襄王立,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安葬            继位  用        作

楚人即  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7)之,虽    放流,眷

由于抱怨    因                          恨  子兰 虽然被流放仍眷

顾楚国,系心(于)怀王,不  忘  欲反,     冀幸君  之一    悟,      俗之

恋      挂念          没有忘记要回到朝庭 希望怀王有一天能醒悟过来  朝庭

眷顾:同义                                冀幸:同义。之:用在主谓中。

一    改也。其存  君    兴  国  而欲反复之,               一篇

的风气有一天能改过来  关心怀王想振兴国家  想把楚国恢复到原有局面 在《离

存:想念、关心。   反复:复同覆,同义连用,翻转过来

之      中三  致      志焉(8),然终  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

骚》这一诗篇中再三表达这种志向       终究没有办法      能  返回朝庭 终于

焉:语气词                  反同返。

以此    见  怀王之终不悟也。

从此以后看出

第 三 课 时

人君无    愚、      智、        贤、      不肖, 莫不欲求  忠  以自

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不论是贤能的还是无用的       寻求忠臣来自

无:连词,不论。

为(9),  举  贤  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      相随属(1),  而圣君治国累

已做好国君 选拔贤能来辅佐自己           的事实一件连着一件           好

国、家:对立见义,诸侯封地叫国,大夫封地叫家

世  而不见  者,其      所谓  忠者  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

多世代都见不到    那是他们所说的忠臣并不忠        贤人            因为

知  忠臣之分,故内  惑  于郑袖,外  欺  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

知道      职分  在内迷惑被      在外欺骗被

尹子兰。兵  挫    地  削,   亡    其六郡(2),身  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

军队被挫败土地被侵占 失掉了           自己          被   人耻笑

客死:死在异地。

此    不知  人    之祸也。

这就是  了解人导致的祸患

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卒  使  上官大夫短(3)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责怨他的话        竟然唆使        诋毁

短:诋毁,形作动。

顷襄王怒而迁(4)之。

放逐

屈原至于江滨,被  发            行    吟(5)(于)泽畔,颜色憔悴,形

来到  边  披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一边吟唱           脸色      身体

被同披。

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6)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

面容消瘦                                                           整个

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又作甫。

世    混浊而    我独    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7)。”渔父

社会都      只有我一个是清白的                    因此被流放

曰:“夫圣人(8)   者,不凝滞于物(9),而能与世  推  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

聪明贤良的人    被事物拘束         世俗一道转移

其流  而扬其波(10)?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  而啜其  (11)?何故怀瑾握瑜(12),

那潮流  推波助澜                 吃  酒糟  饮  薄酒       怀抱着美玉般

而自令  见放  为?”屈原曰“吾闻之,     新沐者      必弹冠(13),

的节操    使自己被放逐呢               这样的话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弹去

新浴者必振  衣。人  又  谁能  以身之察察(14),  受  物之汶

帽子上的灰尘         抖抖      们  有  愿意用洁净的身体    去蒙受污浊的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句;物之汶汶:定语后置句。

汶(15)者乎?   宁  赴  常流(1)而葬  乎江鱼腹  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2),

脏物    呢  我宁可跳进江中     葬身在      之              高洁的品德

常流:长流。             皓皓之白:定语后置句。

而蒙  世  之温蠖(3)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4)以死。

`    受人世  尘垢      于是制作    这首    就怀抱        跳进     自杀了

于是:相当于“乃”。

屈原既死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  辞(5)而以  赋  见

已经死了                      这一类人  爱好文学 并因为写赋被人

称;然皆祖  屈原之    从容          辞令(6),终  莫敢直谏。其后  楚日以

称颂    效法    文章的从容风度和善于辞令     始终          这以后  一天

祖:效法,名作动。

削, 数十年, 竟  为秦所灭。

比一天削弱       后 终于被  灭掉了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3)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如: 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 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教案数鸭子教案7篇

小学音乐教案上册教案7篇

中班数学教案分类教案7篇

蒙氏教案大班科学教案7篇

足球教案教案优质7篇

中班音乐教案教案7篇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7篇

数字8的教案中班教案7篇

小班教案洗手歌教案7篇

中班教案艺术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087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