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计划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度作计划安排,无论进行什么教学任务,老师们都是需要制定教案的,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语言课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养成不与别人攀比的习惯。
2、引导幼儿明白不要因为对方的穿着朴素就不愿意与对方做朋友,要学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
活动准备:儒灵童教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幼儿随着儒灵童歌曲做律动。
2、带领幼儿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新授课程
1、“听”故事提问导入:小朋友你见过长满蝴蝶的裙子吗?请听故事《长满花蝴蝶的裙子》。
2、安静听《儒灵童》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安妮为什么想要一条长满花蝴蝶的裙子?
故事总结:安妮看到小朋友都夸奖萌萌的裙子漂亮,回家又是吵又是闹的问妈妈要更漂亮的裙子,后来穿上漂亮的裙子被蝴蝶带到了天上才知道自己错了,小朋友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与他人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3、“看”动画提问导入: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衣着打扮看?
4、认真看《儒灵童》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豆豆戴了与萌萌一样的花帽子之后有没有得到赞扬?
(2)第二天豆豆来到幼儿园之后,为什么会受到赞扬?
(3)如果你是豆豆你会不会与萌萌和壮壮攀比?为什么?
5、幼儿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幼儿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结:豆豆喜欢与人攀比,总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总是向妈妈要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衣物。可是这些衣物都不适合他,所以他并没有受到称赞。小朋友们要记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三、图谱演示,判断对错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幼儿判断对错。
教师看图总结:小朋友穿衣服不是比谁的衣服是新买的,谁的衣服漂亮,只要是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衣服就是漂亮的衣服。
四、游戏互动,巩固主题名称:衣食住行不攀比规则:教师事先准备孩子的衣服,请几名幼儿参加,首先让幼儿认识其他孩子的衣服鞋子,然后请坐在椅子上的幼儿将鞋子脱下后放入圆圈内,老师将鞋子打乱,游戏开始,幼儿从圆圈内找出自己伙伴的衣服鞋子,并帮伙伴穿好,先穿好的为胜利者。让失败的幼儿说说这节课教会了什么本领。
五、活动延伸,主题内化
(1)带领幼儿诵读《弟子规》经典。
(2)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有幼儿穿着朴素干净。
(3)和家长联系,习惯养成延续至家庭中落实。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大胆进行表述与朗诵。
2.在表演中进行仿编,体验仿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小鸟、蘑菇、小兔、花儿、水草、小朋友教具。
3.根据内容制作的头饰若干。
4.根据内容制作的框架图片。
5.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等背景。
活动环节
一、引起兴趣
(一 )、出示“家”的背景图
1、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谁能告诉我,图片上都有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强调:这是蓝蓝的天空,这是密密的树林。。。。。。
2、刚才小朋友们都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究竟都有一些什么呢?教师边指着图片边说:有蓝蓝的天空,有密密的树林。。。。。。
3、猜猜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会是谁的家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散文诗,诗的题目叫做《家》
(二)、朗诵散文诗
1.教师用较慢的语速朗诵,强调重点。教师提问:这首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
2.教师边出示教具边朗诵。教师提问: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呢?幼儿回答,教师出示框架。
3.看框架,师幼在座位前共同完整朗诵散文诗。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把这首散文诗朗诵一遍好吗,会念的小朋友念重一点,不会念的小朋友念轻一点。
4.教师念前半部分,幼儿念后半部分。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们跟我合作来朗诵这首散文诗,我念前半部分,小朋友们念后半部分好吗?
5.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上台)师:现在我要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到台上来站成两排一起来朗诵这首散文诗,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我们比比看,谁念得更好。
6全体幼儿到台上边做动作边朗诵这首散文诗。师:现在我请全体小朋友到台上来朗诵这首散文诗,念的时候请你配上动作好吗?
(三)、集体创编
1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名字叫《家》,现在我们要来创编一首新的儿歌,我这里有一些头饰,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呢?谁愿意来表演啊?还差一个小朋友哦。老师这里有好多个家,你看有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请你想好最适合自己的家在哪里,不能重复哦。现在我从一数到五,请你快点找到自己的家。现在我们来看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啊。。。。。。
集体朗诵一遍新的散文诗。
同样的头饰,请不同的幼儿来表演找到不同的家。师:我再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这次你可以去找一找不同的家。谁要来表演啊,我要数数了哦,请你找到自己的家。集体朗诵一遍新的散文诗。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只编了诗歌的后半部分,我这里还有很多头饰,我们可以回教室继续去表演创编新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编编诗歌的前半部分哦。
附散文诗:
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教学反思:
由于图片上的景物和特征有些并不十分明显,所以,幼儿在讲述的时候,并不能够把图片上的景物讲述完整。
由于第一遍教师朗诵散文诗时,并没有出示教具,因此幼儿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只有一部分,从而可以引出教师第二遍朗诵,使幼儿带着问题和目标去听诗歌。
通过框架的搭建,幼儿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散文诗中的语句和内容,从而降低诗歌完整朗诵的难度。
通过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个别练习,使幼儿能够有多次机会朗诵并理解这首散文诗,为下面的创编环节埋下伏笔。
在创编环节中,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幼儿会找错自己的家,请幼儿表演的部分,显得比较乱。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词:静悄悄、横冲直撞、挺起胸膛、美妙;读准字音:横、撞、精神、挺、灵。
3.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坐、走的姿势。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花猫、螃蟹、小白鹅、大青虾、百灵鸟、小乌鸦图片各一张。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初步学会完整的朗诵儿歌。
活动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坐、走的姿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几个好朋友,看看是谁?(出示图片)老师这儿有一首很好听的诗歌,说的就是它们,听听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二、学习诗歌《学好样》。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学好样》
提问:这首诗歌好听吗?诗歌里说了什么?
2.教师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图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1)诗歌里的小花猫是怎么走路的?学习词:静悄悄(请小朋友用动作表现出来)不要学谁?小螃蟹是怎么走路的?学习词:横冲直撞(请小朋友用动作表现出来)
(2)坐着我们要学谁(小白鹅)为什么要学小白鹅?学习词:挺发准并纠正字音。不要学谁?大青虾是怎么坐的?
(3)歌唱要向谁学习(百灵鸟)为什么要学百灵鸟?不要学谁?乌鸦是怎么唱歌的?
三、幼儿学说诗歌。
1.幼儿轻声跟读。
2.分组练习。
3.集体练习。
接龙游戏:老师念前半句,幼儿念后半句。
老师念第一句,幼儿念第二句。
四、幼儿边念诗歌边表演。
五、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习了诗歌《学好样》,知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上课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歌唱要像百灵鸟一样,用美妙的声音唱歌。
附诗歌:
学好样
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不要象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
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不要象那大青虾,驼起背儿弯着腰。
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不要学那小乌鸦,张开嘴巴哇哇叫。
活动反思:
孩子年龄尚小,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怎样做才是最好。要让孩子明白这些就需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好的榜样。
为此我设计了《学好样》这一活动。
首先提问导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更容易的了解了儿歌,播放课件同时也学习了重点字词“静悄悄”“横冲直撞”“糟糕”“美妙”等,使幼儿对诗歌的内容基本掌握并理解了;最后辅助动作让幼儿重复念诗歌,来加深对儿歌的印象。通过学习诗歌萌发幼儿向好样学习,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意识。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帮助蛤蟆的新办法。
活动准备:
1、图片7幅。
2、课件《蛤蟆吃西瓜》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呀?(一片西瓜地)
二、理解故事内容
1、师:有一只蛤蟆,种了一块西瓜地。夏天到了,西瓜成熟了,一个个长得又大又圆。眼看着西瓜越长越大,可是蛤蟆想不出吃西瓜的好办法。蛤蟆心里真着急啊!小朋友你们来帮它想个吃西瓜的好办法吧?
(幼儿自由想象、讲述)
2、出示图片二、三师:蛤蟆的好朋友青蛙来了,青蛙帮它想了什么办法?(幼儿观察图片)师:青蛙的这两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请幼儿说说理由。)师:那我们来看看蛤蟆是怎么说的?(教师讲述第二、三段故事)
3、出示图片四师:蛤蟆和青蛙没办法了,就到瓜地旁边去玩。在路上,它们捡到了一根什么?(竹管)蛤蟆看见竹管,一下想出了好办法。小朋友猜猜看,它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幼儿讲述)
4、出示图片五、六师:蛤蟆和青蛙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讲述第三、4段故事。再请幼儿讲述。)
师:蛤蟆和青蛙吸呀吸,肚子吃得圆滚滚的,再也和喝不下了,可西瓜汁还在不停地往外流,都浪费了,这时蛤蟆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
师小结:蛤蟆在竹管上装了一个水龙头,这样就可以随时开关了,而且他们还在水龙头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西瓜汁”。
师:蛤蟆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吃到了西瓜汁,那甜甜的西瓜汁蛤蟆有没有一个人吃?它是怎样做的?
师小结:看看,这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排着队轮流喝起了西瓜汁。喝过西瓜汁的动物都说:“蛤蟆种的西瓜真甜!”
5、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观看课件)师:这真是个有趣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完整地来把这个故事欣赏一遍。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蛤蟆吃西瓜)观看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6、师:你们喜不喜欢蛤蟆,为什么?
蛤蟆种西瓜-----是爱劳动的蛤蟆蛤蟆想办法-----是爱动脑筋的蛤蟆蛤蟆免费供应西瓜汁------是关心别人的蛤蟆师:我们小朋友要像这只蛤蟆一样爱劳动、爱动脑筋、关心别人。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小猴子活泼又聪明,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特别是孙悟空的动画形象,每个孩子都再熟悉不过了。故事“猴子学样”故事情节风趣幽默,故事围绕着小猴子学老爷爷戴草帽—讨草帽—丢草帽,让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景中,了解猴子调皮爱模仿的特点。
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回忆交流,使幼儿初步了解小猴子的一些特点;第二环节在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乐意用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第三环节通过看样学样,使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进一步体验猴子爱学样的特点。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用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
2.在故事的情景中感受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了解小猴子的一些特点
1.出示图一,这是谁?(小猴子)你们喜欢猴子吗?为什么?请幼儿模仿一下小猴子。
2.小猴子真有趣!今天故事里的小猴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观察图片——乐意用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
1.出示图二,幼儿观察
老爷爷的篮子里放着些什么?猜一猜老爷爷要去干什么?
2.出示图三,幼儿观察
老爷爷怎么了?他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把图二和图三的内容连起来讲一遍。
3.出示图四,幼儿观察
老爷爷醒来发现什么?小猴子是怎么会戴上老爷爷的帽子的?
老爷爷会怎么样?猴子又会怎么样呢?
4.出示图五,幼儿观察
老爷爷在干什么?小猴又在干什么?(学习词语:抓耳挠腮)
在这幅图上你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请一幼儿扮演老爷爷,其余幼儿扮演小猴,进行表演。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爷爷把帽子拿回来吗?(幼儿自由想办法)
5.出示图六,幼儿观察
老爷爷想了什么办法拿还帽子的?你想的办法和老爷爷一样吗?
6.完整欣赏故事
这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猴子学样”,我们一起来听一遍吧!
7.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老爷爷,碰到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看样学样——在游戏情景中体验猴子爱学样的特点
1.教师扮演老爷爷,幼儿扮演猴子,随着“老爷爷”做动作。玩玩猴子学样的游戏。(教师可变化不同的动作让幼儿模仿,如果幼儿在第二环节中有出现不同的动作,也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老爷爷)
2.“老爷爷”改变动作时,“猴子”必须迅速跟着改变动作。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大胆想象,尝试仿编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的乐趣……
2、感受故事中想象变化的神奇,明白贪吃冷饮的坏处。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夏季避暑的办法。
物质材料准备:
1、《幼儿画册》
2、白纸、笔、蜡笔
活动重难点:
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学会夏天使自己凉快的方法。
难点:
大胆想象,尝试仿编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想象变化的神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变小魔术,引发幼儿兴趣。
1、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
2、教师表演小魔术,引出故事。
二、出示挂图,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故事,听一听故事里的小魔术师变的是什么?
2、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小猴变出了什么?
(4)这间房子是什么样的?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1)小熊和小猪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房子?
(2)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4、引导幼儿边看《幼儿画册》边完整地讲述故事。
三、说故事,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1、小猪为什么会被送到医院?
2、你能帮小猪和小熊想一个办法使它们变得凉快吗?
教师小结:我们有很多的方法使自己凉快,也可以吃冷饮但是不能多吃。
四、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创编故事。
1.如果你是小熊、小猪,你想让小猴变出什么?你会做些什么?
2.幼儿找朋友说一说自己的创编。
3.请几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4.教师小结幼儿的创编。
五、经验迁移。
我们能不能像小猪和小熊那样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夏天到了,我们不能吃太多的冷饮。
中班语言课教案篇7
一、游戏目的:
1、引导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积极扮演角色,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教育幼儿应互帮互助
2、让幼儿学习运用生动的语气、动作、神态表现三只蝴蝶及三朵花的不同角色特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体验共同表演的兴趣,同时初步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的情况。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二、游戏准备:
1、知识准备:已熟悉故事《三只蝴蝶》
2、物质准备:头饰,电视机,课件,故事图片。
三、游戏过程:
1、用课件引起幼儿的兴趣。
2、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理解故事,学习有感情地讲述对话。
(1)下雨时,三只蝴蝶一起飞去找谁?对她说什么?红花是怎么回答的?
(2)三只蝴蝶又飞到谁那里?说了什么?黄花是怎么回答的?
(3)它们最后飞到哪儿?说了什么?白花又是怎么回答的?
a、重点指导幼儿明确三朵花出场的先后顺序。(图片出示)
b、语气。如:三只蝴蝶被雨淋湿时,对红花、黄花、白花说话时,用可怜与请求的口气;三只蝴蝶齐声拒绝三朵花时,用坚定的口气;三朵花回答三只蝴蝶时,用傲慢的口气。
c、下雨的声音(沙球)太阳公公出来的时候(黄色丝带)
3、红花、黄花和白花的神情傲慢、语气强硬。
4、三只蝴蝶的语气统一、坚定、相亲相爱。
5、幼儿在原有角色基础上,按意愿选择新的角色进行表演。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表演,随机指导及时表扬有创造性、认真表演的幼儿。
6、请表演得好有创意的小组示范表演。
7、各游戏小组派代表评价表演情况,师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活动前我做好了准备工作:红黄白三种花及三只蝴蝶,课件《三只蝴蝶》,开始部分,,先出示三只蝴蝶、用问题的形式把故事的主角展示给幼儿,紧接着通过课件把故事展示给幼儿,真实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虽然课前幼儿已看过,但孩子们还是饶有兴趣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整节课我较好地掌握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节课中去把握好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我重点突出红花姐姐和小蝴蝶之间的对话,通过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熟悉红花和蝴蝶之间的对话,然后在欣赏后面的情节前让幼儿猜测蝴蝶与黄花、白花之间的对话,再紧接着把黄花、白花和小蝴蝶的话放完,当幼儿听到黄花、白花和小蝴蝶之间的对话与她们说的一样时,更调动和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