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七年级《狼》教案通用6篇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狼》教案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狼》教案通用6篇

七年级《狼》教案篇1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5.2也可写作+3,+,+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相反数

知识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知识点: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若a=0,则∣a∣=0.若a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七年级《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拖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

(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4)归纳:

曲目

相同 不同

音乐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风格 音乐与高潮处理手法 歌词表达方式 表达的情感

东方之珠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歌曲。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通俗、口语化。 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

三、歌曲演唱处理

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

四、总结

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著名教育家苏截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

依据心理学:“任何知识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多次接触与研究,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诱发兴趣”的原理,本课采用同题材作品类比方式,创设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景,通过音乐教学体验过程的引思、激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听觉经验过程中,不断发展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音乐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狼》教案篇3

内容预览:

口语交际--交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辅助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三、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六、课堂反馈,积累升华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动安排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学生自主创作

要求: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七年级《狼》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6/8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第一乐句前两小节旋律相同,音调的起伏富有荡漾的小船或睡在摇篮中小宝宝的情境。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而把喜悦的心情释放出来。

第二乐句在前句和后句中曲调和节奏运用了宽与紧缩的变化,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热情景。歌曲的末句采用了换尾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旋律趋于平静,表现了宝宝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太过单纯,对于很多感情的东西理解不透,本节课的主题思路要慢慢引导学生,用肢体和语言感染学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此情景中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生活的回忆与热爱。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节奏游戏、肢体律动和方言改编,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能够感受到6/8拍的强弱感,认识反复记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认识反复记号。

难点:感受三拍子及六拍子音乐韵律。

教法: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合作式

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课件,播放歌曲《摇啊摇》。学生伴着音乐进课堂,准备上课!

一、导入:谈话

师: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学唱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摇啊摇》。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唱这首不一样的《摇啊摇》。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让学生直接感受歌曲的韵律。

二、第一乐句——节拍练习。

(一)1、(出示幻灯片2)师:同学们请看这里,这是《摇啊摇》的一部分歌词,歌词的下面是我给写的节拍,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和我一起拍一下呢?

生:好??

师:我先给大家师范一下。好吗?

生:好??

师:首先呢,请同学们先围坐成一个圆圈。然后伸出你们的左手,固定住别动??

师:左的地方,拍自己的左手;右的地方,拍你右边朋友的手。1、2、3,左右右,1、2、3,左右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好吧?

生:好??(跟着老师一起拍)

2、师:同学们拍的太棒了,下面我们一起拍着节拍,试着读一下歌词??

3、师:你们太厉害了,那接下来你们打拍子,老师给你们唱一下好吗? 生:好??

(二)1、(出示幻灯片3)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和刚才我们打的节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拍手的方向变了??

师:恩,很对!那么老师来给你们演示一下新的节拍怎么打。你们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来??

2、师:拍,拍自己的左手;左,拍左边朋友的手;右,拍右边朋友的手。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下,放慢速度!

生:一起跟着嗨起来

师:你们太有才了,这都难不倒你们。那好吧,现在我们和刚才一样,

拍着拍子,一起读一遍歌词。

生:好??

3、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打的1、2、3其实是3拍子的特点。3拍子的歌曲第一拍是强拍,就是是我们拍第一下的时候要略微重一点,打出来的感觉是--强弱弱。

但是这首《摇啊摇》是6拍子的歌曲,也就是说,每一小节里面要打2个3拍子,也就是2个1、2、3。但是第2个123的第一拍,要比前面的轻一点,打出来的感觉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每一个“拍”的地方,都要比其他地方强,但是每一小节第一个放大的“拍”,都是比后面的要重一些的。老师给你们示范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师:你们个个都很牛啊,这么快就会了。下面我们一起打拍子,跟着老师唱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那就给我个位子吧??

设计意图:通过节拍联系,让学生感受3拍子、6拍子的感觉,同时本环节后,歌曲前部分学生都能会唱了。

三、第二乐句——反复记号。

师:你们太棒了吧,唱的那么好啊!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摇啊摇》完整的歌曲。(出示幻灯片4)

师: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看着谱子,你听完后能发现什么吗?(如果没有发现反复的,就再听一遍,同时引导)。

师:很好,最后一行,也就是这首歌的第二乐句,唱了2遍。那为什么只有这个地方唱2遍,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们!(出示幻灯片5)这个符号叫做“反复记号”,在该记号内的部分反复演唱或演奏一次。就比如这首《摇啊摇》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个叫“反复记号”里的,所以我们再唱这里的时候,要反复一遍,也就是唱2遍。(弹唱示范)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唱2遍了吧?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唱一遍这个地方试一试?

生:好(钢琴伴奏)

师:太棒了,反复记号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跟着伴奏,把整首歌完整唱一遍好吗?

生:好。(出示幻灯片6)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记号的'认识,同时也完成把第二乐句学唱。

四、拓展。

1、师:既然同学们都唱的那么好了,那我们要不要增加点难度呢?

生:好/啊??

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克服接下来的困难?

生:有。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在困难面前是最棒的!请看??(出示幻灯片7) 老师在原有的歌词下面,又添加了一行歌词,你们自己能不能把他唱下来? 生:??

师:我们先一起读一遍歌词??

2、师:老师现在给你们弹琴,我们一起唱一遍试试,有没有信息唱下来? 生:有?(弹唱)

师:你们确实在困难面前是最棒的,因为这是一首上海童谣,你们刚刚唱的就是用的上海话!因为老师填的这些歌词,都是上面这写歌词用上海话的发音,老师用同音字给标出来的。也就是说,上海人用上海话唱《摇啊摇》,就是刚才你们唱的那样的发音!现在我们一起来用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分别唱一遍好不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手拉着手,让我们跟随者音乐一起唱、一起摇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体会上海方言唱上海童谣的感觉,同时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唱的《摇啊摇》的一个巩固。

五、结束。

在音乐结尾声中,结束本节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不开心?随着这时候音乐,我们这节课的旅程也就到此结束了!希望你们能每天都这么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见吧??

七年级《狼》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七年级《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学期班会课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七年级作文600通用5篇

狼优质课教案通用6篇

小班狼来了教案通用6篇

七年级班主任周工作计划通用7篇

七年级体育教案8篇

七年级整式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354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