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已经成了大家现在的一项常见任务,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中的感受是真实的,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历史提分心得体会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提分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在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方法,以及与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的了解到许多学生及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今天就同各位同仁做一点探讨。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代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学习兴趣不高。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现有的高中一年级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是不是炒了初中的“冷饭”呢?
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已经读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的确,很多内容已经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接触过了,喜新厌旧是高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非常正常的心态,我们应当加以理解;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高中的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残留的“冷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重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实现学生学习“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高中的历史学习,是为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除了极个别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
在这个层面上,高中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在高一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高一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地位在过去的考试中没有获得其相应的尊重,高中历史课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无论是高考“3+2”的考试,还是“3+x”的考试,历史这门悠久的传统学科始终被人们冠以“水泊梁山军师—无用”的称号。直到现在,在区分文理科的基础上进行的“3+小综合”的模式下,历史同其他学科相比终于有了出头的一天。但是,我们也仅仅把历史这门学科当作小综合学科的一角,而没有意识到历史已经逐渐走出阴影,慢慢的主导了综合考试。
从高考中的“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来评价,古代‘丝绸之路’‘同今天的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历史联系?”,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一种苗头:历史,在未来高考文科考试中,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最终影响整个高考的文科考试。就如同我们当年的科举考试一样。
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部分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根本性质的变化,还是用老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高中历史学习,进而影响了我们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改革;而且这种观念,还将继续制约我们高中历史教研工作的不断改进,限制着学生学习习惯的进一步改善。
历史提分心得体会篇2
悲惨啊,30万军民惨遭日军屠杀。鲜血染红了扬子江,尸体布满了石头城。恶魔在肆意流荡,无所不至。听,受辱妇女撕心裂肺的惨叫;看,下关江面残缺不齐的尸骸……悲剧使人目不忍视,惨状使人出离的愤慨……
耻辱啊,美丽的六朝故都;耻辱啊,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
人们或许会控诉鬼子的残暴,人们或许会悲悯民族的苦难,但望着那几十万束手就擒的军队,望着那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面孔,悲愤之余,我眼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浓黑的沉默!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太多的苦难易于使人麻木,是到了重新反思历史的时候了。今天,当我们重新谈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当我们愤慨悲痛了之后,我们又该想些什么?我们又当做些什么?
当几十万南京守军望风披靡的时候,平行关前,太行山下,一群拿着近乎原始武器的中国人却能使得日伪军队闻风丧胆……
相较于那些引首就戮的怯弱,我似乎看到狼牙山壮士慷慨赴死的微笑;相较于那无助的泪水,我似乎看到那些伟大的身影在振臂高呼——x本帝国主义……一样是死,但是,意义又是否相同呢?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是共产党八路军最终肩负起了拯救中国的使命,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民族深沉的热爱,他们始终坚持着对这个民族美好的憧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的物质的首都可以被敌人占据,但是,他们的精神首都没有被敌人所攻破!
此时,我想起了纪伯伦的《泪与笑》其中写到的:“云的一生就是悲欢离合的一生,人也是如此,一旦失掉崇高的灵魂,就成了存在于物质世界的行尸走肉。”我想,对于国家也是如此,只有拥有国魂,才能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我们还要拥有一群有志气的热血国民。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时间为庸人们所设计,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血已经流了,但不能让他白流。南京的大惨案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黯然至于泣下,更应该正视这刻骨铭心的苦痛。因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担忧依旧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精神首都仍要我们去建构与呵护。
这就给我们无穷的启迪:在现今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欢乐消除自己的悲伤,如果那样就失去自我;我们也没有必要沉浸在微漠的悲哀中,我们应正视历史的烙印。我们应该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但这一切却又不能在空言与大话中消磨,作为学生,我们所应注意的:更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是否认真学习,为建设祖国积累好本领;当升旗仪式时,我们是否唱起庄严的国歌;在外国人面前,你是否随地乱扔垃圾,你时刻是否在维护着国家尊严……?
我们就在这样的小事中构筑精神上坚不可摧的首都,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些,我们的国家怎能不强大?外敌,又怎敢在我们的面前挥刀动武?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还会在中华大地上发生吗?不会的,永远不会!
让我们携手奋斗吧,青年朋友,相信铭记历史的你今天定将愈加努力奋发!
历史提分心得体会篇3
近来,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那感觉怎是一个爽字了得!细细想来,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书,这么精彩的文章,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写人写事不拘一格,说古道今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么近,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无影无踪。说到这本书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闪闪发光的标题,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军的烟瘾等等。顺着标题这根藤,再来摸摸故事这些瓜,感觉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几个又大又圆又甜又脆的给大家尝尝。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开会总结元帝国倒塌的历史教训,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他却认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朱元璋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残忍的暴君,铁血无情,杀人太多。但是,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上,他的观点还是很深刻的,在今天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
的,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蛮拼的,如果谁有他那样的敬业精神,至少也要被评个劳模!如果公务员、机关人员都学他那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
倒霉的崇祯皇帝,做事不果断,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最终上吊自尽。本来他有活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历史不能更改,但我们后人可以试着改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想好了的,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实实去干、去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才会不留遗憾。
书中有一幅图片,写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我相信,谁读到这副对联,都会有一定的感触,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副对联散发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惧怕谁背后评论呢?
读到晚清的两个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澜。读到成琦的时候,我是咬牙切齿;读到吴大澂的时候,我是由衷点赞。我相信,成琦这样的官是民族的败类,一定会遗臭万年;吴大澂这样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流芳百世。这也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会陷进杜牧所说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历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发,那请你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历史提分心得体会篇4
迎着朝阳,披着霞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高亢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它,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当世界笼罩于原始与愚昧的混沌中时,古老的东方燃起了文明的火种;当欧洲处于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之下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迸出了科技的火花;当世人习惯于不知所踪的七大奇迹时,他们仍要为东方古国的兵马俑倍感惊叹!在历经沧桑、饱受摧残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终于站起来了。我们的农业经济欣欣向荣,工业建设稳步前进,能源生产蒸蒸日上,交通电信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还有那深圳的腾飞,香港澳门的回归……这些不仅让我们自豪,更令全世界瞩目。
每当我站在中国的地图前,用手指抚摸着那一条条河流和一座座高山时,我就不禁发问,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何如此多姿?如此神奇?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何如此英勇?如此聪慧?是什么让我们的山河湖海拼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什么使中华儿女血肉相连拧成一股牢固的绳?
我得到的答案是民族精神。正是有了它,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古老文明里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正是有了它,面对黑暗和痛苦,中华民族没有丧失斗志,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崛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我们都是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学习、承传民族精神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号召全体同学更加努力学习民族精华,崇尚民族气节,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母亲而奋发图强!
历史提分心得体会篇5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 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历史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