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5篇

教案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制定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有清晰的思路,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5篇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 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4. 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 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 和 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arr;举例验证arr;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t;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 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 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运算定律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反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5篇

四年级上册英语冀教版教案5篇

四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模板5篇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反思5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34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