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

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设备的因素,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内容, ,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篇2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 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师:谁会写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篇4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

现在有四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分法?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1/2

1、认识1/2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这一块月饼的?每人得到多少?

看一看两个半块月饼大小一样吗?

分后的两块饼大小完全一样,这就是把饼平均分成两份。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月饼的1/2。

也就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你们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1/2吗?

2、写分数1/2

我们来写一写。

谁来读出这个分数,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几含义,1/2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如果这样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练习:图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为什么?

总结:只有平均分才能保证分的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分数。

课件,每人得到的1/2块月饼,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必须要说清是谁的二分之一。

是不是只有分月饼能得到二分之一,还有什么办法得到二分之一。

3、折纸活动

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先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2。

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

总结:一个月饼,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发现分数

1、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谁来写一写?1/4表示什么意思?

请用正方形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四分之??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写?1/3表示什么意思?

3、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1/5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向1/2、1/3、1/4、1/5这样的数都叫分数。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平均分成100份呢?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

三、巩固练习

1、下列不是平均分的请打×

2、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说一说理由。

3、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说一说理由。

4、判断题

5、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划√

同样的正方形,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总结:形状相同可能表示的分数不同,形状不同可能表示的分数相同。

6、会变的正方形:说出正方形在不同图形中分别用什么数表示?

8、想一想。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子平均分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是谁的

2……分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

课件出示主题图(第91页)。

提出问题:请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和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重点分析分月饼的过程

演示课件:把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2个;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1个。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

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抓“平均分”,如果孩子说到了平均分,教师则问:你为什么认为是平均分?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平均分,教师则启发:男孩子得到2个月饼,女孩子也得到2个月饼,说明是怎样分的?这样能较好的引出分数做好铺垫。

板书:平均分

那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呢?

……

学生说一半是对的,如果说出二分之一也是对的,课件演示得到一半的过程。

如果学生说到了二分之一,教师问:它和以前学的数相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象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分数。如果学生只能说到一半,教师则问:一半是语文中的词语,在数学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了?从而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

1、说一说。

刚才分的是什么?板书:一个月饼。怎么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2份

第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第二份也是这个月饼的……所以用2个字概括是:每份。板书:每份

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

学生写二分之一,读1/2。

现在,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1/2的呢?全班齐说。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找到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了,能不能找到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呢?

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纸片,说一说怎样能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2、折一折。

讲清要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并说一说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①学生动手折,并涂出1/2。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反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折法,并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对折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得到图形的二分之一的?

③展示学生作品。

强调:把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得一份,就是它的1/2。

3、想一想。

你能说一说1/2中“1”,“2”,“——”各表示什么意思吗?“1/2”表示什么意思?

四人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

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初步接触1/2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此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突出小组学习的必要性。通过交流,完善对1/2意义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几分之一的意义打下基础。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5、试一试。

(1)折出几分之一。

讲清要求: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每个人至少找2个不同的几分之一;说一说,图形的几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2)学生操作。

(3)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教师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有意识的按正方形、圆、长方形分类贴。

反馈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把一张纸对折一次,平均分成2份,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对折3次平均分成了8份……,对折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的好办法,最后在表达上,还是要按照板书标准的说出来。

(4)深究:(指着黑板上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

提问:观察这几个图的阴影部分你发现什么?

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

6、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1)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分数?

学生说,老师板书:1/2、1/3、1/4、1/8、1/16……老师接着板书并说明:像1/2、1/3、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2)教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这条线叫什么?(分数线)分数线表示什么?(平均分)

下面的叫什么?(分母)分母是2表示什么?(平均分成2份)

上面的叫什么?(分子)分子表示什么?(取的份数)

7、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

找一找主题图中的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体会理解学习几分之一的意义和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基本应用

1、学生看书p91-93页,勾画出重点知识点。

2、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四、练习深化

1、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让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2、你能联系你的生活说一说你身边的几分之一吗?

3、估一估。(课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

4、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p.67第1题)

5、用下面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二、教学新课

1、一个食物、一个图形、一条线段都可以看作单位“1”。

2、举几个“1”。

3、其实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盘苹果、一项工程等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

4、再举几个单位“1”。

5、把4支铅笔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1支)是这个整体的1/4,3份是整个整体的1/3。那么两份呢,4份呢。

6、把6只小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2)只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7、把12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3只)是这个整体的1/4,2份是这个整个的1/4。

8、一个食物,一个图形,组成一个整体一把铅笔,一群小羊都可以看作单位“1”。

9、判断题:单位“1”只能是一个物体、吗?

10、教学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理解若干份的意思:1份、2份、3份、4份………。.

11、1/2、1/3、1/4、2/5、3/6、5/8

以上这些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11、教学分母、分子

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母。

表示这样多少份的数,叫做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三、教学例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1/5和3/5。

想:直线上从0到1表示单位“1”,把他平均分成5分,这样的一份用1/5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3/5表示。

试一试:指出下面直线上a、b、c各点分别表示几分之几?

四、巩固练习:

1、把15个圆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用分数()来表示。

2、把12面小红旗平均分成6分,其中的5分用分数()来表示。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如果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

4、说出下面每一个数的分数单,位,并指出每个分数含有多少个分数单位。

183159100

5、4/5是()个1/5。

五、反馈总结。

六、布置作业。

反思:对于单位“1”的教学不够到位,应通过多种例子举例说明。让学生知道单位“1”不仅指一个物体,也可以指一个整体。这是教学的难点。应予以突破。对于分母、分子、分数单位概念的教学不够细腻。应加强。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平均分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1/2

(1)指导认识(课件)

师:这块月饼,两人就是每人一半,陈老师应该从哪里切?也就是把它怎么分?(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刚才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2)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生书空。

(3)追问:在这个月饼中有几个二分之一?“它”指的是谁?

(4)说一说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指名说2到3个,同桌说,全班说。)

2、找一找,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课件出示题目,看一看,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指名平均分是表示分数的前提。

3、动手实践,折1/2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折出你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师巡堂,生操作。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说) 生汇报。

(展示不同的几种折法)

(2)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师:折法不同,形状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

是它的二分之一。

(3)师出示不同大小的圆形

师:再看看,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样是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师小结:把一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才是一样大的。

4.认识其他的分数

(1)师:看来呀,第一次的折纸游戏难不住大家,我要提出新要求了。(课件出示要求)

师巡视指导,找相同图形,不同的份数。

(2)汇报:你折出的分数是怎么来的?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3)师拿出一张三分之三,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追问:一个是三分之一,两个是三分之二,三个是?

(4)师:同学们真能干,大家互相看一看,不同的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吗?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5)师:你还能举出几个分数来?

(6)师指出:像1/4、1/8、1/3、1/6??都是分数。

5.看书质疑。92页,看一看,填一填。全班读一读。

6、出示课本103页,“你知道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93页做一做。第一题。

(2)完成96页。1到2题。

(3)拓展练习。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四、故事。

? 吃西瓜》,为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设疑。

五、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教学难点:估计一部分大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1、ppt教学课件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人均2-3张,深色水彩笔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分数

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杰和小慧一起去公园玩。到了吃饭的时间,两人把带来的食品拿了出来,你能把这些食品分一分吗?(出示例题情境图)比如4个苹果……

引导学生依次讨论:4个苹果,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每人分得1瓶。(媒体显示2、1)

结合学生的交流,点明: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

进一步讨论:1个蛋糕怎样平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又分得多少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交流:从中间切开,每人分得半个——蛋糕的一半。(多媒体显示切开、半个)

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2、1来表示,那“半个”蛋糕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由学生或老师揭示。(多媒体显示)

二、认识分数

1、初步认识。

教师用替代板书中的“一半”。并说明:我们习惯上把“平均分成2份”说成“二分”,把“其中的每1份”说成“之一”,(相机板书二分之一)所以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

启发思考:和2、1不一样,它是把东西平均分产生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学生或老师揭示:分数。教师点明课题: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教师放大板书。相机教学写法,各部分名称。重点引导学生读写思结合:写分母“2”时读“二分”,意思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写分子“1”时读“之一”,意思是表示这样的1份。(相机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指导学生左手拿尺,右手拿笔,在练习本上练习几次。

2、加深认识。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你们愿意自己动手来表示一个物体的吗?

组织学生了解操作要求。(出示操作要求:1、选择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画斜线表示图形的,并和同学交流;2、想办法在杯子图中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杯水;3、工程队已经修了一段路的,请在修到的位置画上小旗。)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给予折一折、画斜线、量一量等方法的引导或指导。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借助小磁粒分不同的图形展示自己表示的,并观察体会不同的图形,不同的平分方法,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图形的。同时了解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表示杯水和一段路的。

3、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并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学生辨析:下面的涂色部分是图形的吗?(图略)让学生加深理解,其中的一个涂色部分不是,而是,从而引出。

启发联想:除了,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

结合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借助图形认识、、、等分数。

组织学生用其余的纸片,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组织学生继续展示,点名学生说其中几个分数的含义。

(2)选择用圆形纸片表示的不同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同样的图形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

借助图形比较和,交流直观比较涂色部分大小的方法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少),每一份就越小(大)的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比较的大小。

借助图形比较和、和的大小。

借助直条图认识1、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1>>,1里面有3个,有6个,里有2个等关系。

三、拓展认识

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出示法国国旗图、黑板报图、巧克力图)

组织学生看图说一说,多媒体相机显示。法国国旗图比较容易看出,指导学生说准确;黑板报的和多媒体辅助显示;巧克力的、和也用多媒体辅助,并留下“怎样取出这一大块巧克力的呢?”这一课外思考题。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由红色小棒的和蓝色小棒的一样长,比较红色小棒和蓝色小棒的全长。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分数借助的材料,学习积累的经验,等方面回顾。并启发思考还会有怎样的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月饼实物图、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趣激学

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

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

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第3个问题学生可能知道,但在用手势表示时可能不知所措。]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引导: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问: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关键是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引导: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学生会回答:不能。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学生能答出:二分之一。

板书:二分之一。

引导: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教师板演。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书写,适当指导。

引导: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后一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

二、凸现主体,顺思导学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

引导: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

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问: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

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

问: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表示对吗?

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学习新知中锻炼了能力。以游戏自创的形式折出不同形状图形的,建立的表象。巩固了对所学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三、迁移类推,引导探学

1.认识。

引导: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板书:四分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引导: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二是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

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的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自主探究,应用促学

1.判断分数。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那你们能不能判断下图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多少?

2.写分数。

下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看分数涂色。

4.找分数。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主体图,指明学说,其他学生评判。)

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创分数。

引导:拿出长方形纸,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试一试。

6.动脑筋。图中的各涂色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全课总结,疏理评学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更是丝毫不能忽视。让学生疏理一下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和收获。把课堂内容和课堂总结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完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模板8篇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7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参考7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7篇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629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