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溜溜 >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

教案的制定需要反复审查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需求,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1

设计思路:

?小动物过冬》是一拟人童话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生活化,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小动物动物过冬的方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好朋友,它们是--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

2、它们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可高兴啦!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间秋风刮起来了,秋天到了。一天,这三个好朋友又聚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8页,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齐读)

1、这句话中的“聚”是什么意思?(聚集到一起)

(1)请三名学生贴图,让三个小动物“聚”在一起。

师:像这样集合在一起就叫“聚”。他们“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商量过冬的事)

(2)出示“商量”一词。什么叫商量?(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你会和别人商量?请你用“商量”来说一句话。(出示说话练习)

2、“一天”指的是哪一天?(出示句子: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

师:谁来把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变凉的感觉读出来?。(我发现风越刮越猛。)

3、把第二自然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让我们读好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3-7自然段,了解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过渡:同学们一定也想知道这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吧?,赶快读读课文3——7自然段吧,边读边画下有关的`词句。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小燕子是怎样过冬的?谁来读读小燕子的话?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小燕子,准备怎么过冬呀?你刚才画的是哪些句子?(板:飞到南方)为什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

师:这下我明白小燕子为什么要飞到南方了。那小燕子,你什么时候再飞回来呢?(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a、(出示“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什么时候?它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许多花儿开放了)

b、是呀!你看,这么多的花都在春天开放了,多美呀!(课件出示:春暖花开图)

c、谁来把“春暖花开“读得美美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春天的,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也是用来形容春天的?

d、老师这也有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显示词)以后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来描写春天。

3、师:像小燕子这样,秋天飞到南方过冬,春天再飞回来,我们把这样的鸟儿叫候鸟。小燕子一个人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多寂寞呀!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要飞到南方过冬的吗?(生:野鸭、大雁、天鹅、丹顶鹤……课件播放)

4、看来,同学们懂得还真不少。现在,老师想和全班合作下,介绍介绍燕子的独特的过冬方式。(生读这一段)

四、学习四、五小节,了解青蛙的过冬方式

过渡:小燕子即将远行,可是它还惦记着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和小蜜蜂呢!

1、你瞧,刚说完自己的过冬方式,它马上就说:“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齐读)

师:从燕子的问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关心)谁也来关心一下小青蛙(指名读、女生读)(出示句子)

3、是呀!小青蛙打算怎么过冬呢?

师:出示:“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男生读)

师:原来,小青蛙不到南方去,要钻到泥土里去。板:钻到泥土里

师:为什么要钻到泥土里,泥土里可没吃的,别饿坏了。怎么办?

师:吃得饱饱的是什么样子?谁来表演一下。指好“吃得饱饱的”。

师:多么自信的小青蛙。他打算睡到什么时候才醒?

师:你知道这种过冬的方式叫什么吗?冬眠。哪些动物也是这样过冬的?

师:男同学当小青蛙,女同学做小燕子,表演对话。

四、学习六、七小节,了解蜜蜂的过冬方式

过渡:现在青蛙哥哥不用小燕子担心了,可是我们的蜜蜂妹妹怎么办呀?

请你和同桌合作一下,自学六、七自然段,一人读小燕子的话,一人读小蜜蜂的话,看看小蜜蜂是怎么过冬的?把这句话填写完整。“蜜蜂吃()里的()。

师:小蜜蜂真勤劳,把粮食藏在蜂巢里。(板贴:蜂巢藏蜜)

师:你们蜂巢里的蜜够吃吗?要吃一个冬天呢!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师:真是聪明的小蜜蜂,早就采了很多蜜了。谁能把它早早就做好准备的感觉读出来?

师:我们就把小蜜蜂的过冬方式叫做——(卡片出示:备粮)一年级也学到课文,也讲到备粮过冬的动物(蚂蚁、小松鼠)

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都准备好了过冬,这下小燕子总算放心了。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三个好朋友商量好过冬的方法后,还有一个约定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想象一下,三个好朋友整整一个冬天都没有见面,到第二年春天相见时,他们会怎样?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六、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19小动物过冬

燕子迁徙(飞到南方)

青蛙冬眠(钻进土里)

蜜蜂备粮(蜂巢藏蜜)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气壮山河 惊心动魄 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 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 生找、画、读 全班交流 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 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 齐读 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 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 分别活动 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 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 4.齐读全节 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 练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四、教学结束:

作业: 《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3

课题识字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8个,绿线内的个3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模式

教具

挂图、录音机、生字卡

教学方法

感悟、细听、表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大幅情境图)

教学步骤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证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游戏:你能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或许一段话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布、谷”。

2、学习新偏旁。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朗读、背诵课文。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

布谷:你见过吗?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教学步骤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草、芽、树、梨、杏。

2、学习新偏旁。

认识“草字头”、“木字旁”,书写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植物有关,含有“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

3、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

4、重点反馈“芽”“树”“梨”的笔顺。

5、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教师重点点拨并范写“芽”“树”“梨”。

7、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利用晨会时间进行交流。

(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板书设计

识字1

相机出示生字卡片

课题识字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6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重点

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模式

教具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2、是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那么你们了解哪些体育项目呢?今天,我们来学识字2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1、(出示挂图)看一看,图上的运动员在进行什么运动项目呢?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其中一项体育项目吗?

(板书课题)

教学步骤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

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二、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三、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板书设计

识字2

适时出示生字卡

课题识字3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

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教学模式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说、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教学步骤

4、展示挂图。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第二课时

三、教学生字

1、显示:舟竹石川燕

(1)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

(2)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教学步骤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

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识字3

适时出示生字卡

课题识字4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重点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能书来年认读,正确运用“池”“驰”这两个字。

难点

读好字谜。

教学模式

教具

转盘、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说、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观察字盘

1、师板书“也”。

2、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今天老师给“也”找来了

小朋友,你们看。

3、师转动字盘,将“也”分别与“土、马”组合、演示。

4、板书“他、地、池、驰”。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四人一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3、检查指导:

⑴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⑵相机指导:“池”“驰”是整体认读音节。

⑶齐读生字及词语。

⑷理解:

(出示字盘)

“奔”的韵母是“en”,不要读成后鼻音。“塘”的韵母是后鼻音。

看图理解“田地”、“池塘”。

师生对话表演,用上“你我他”。让学生感知“你我他”的用法。联系图来理解“奔驰”。

教学步骤

三、游戏巩固

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转动字盘,让其他学生用字盘辩字,并口头组词。

四、学习字谜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读准音。

2、出示卡片,开火车检查字音。

3、指名读字谜歌:

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字谜,让我们猜一个字。

4、四人一组讨论:这首字谜的谜底是什么?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⑴师范读,读出韵味,读出猜字谜的情趣。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么样。

⑵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中的拖腔唱读或停顿读。

⑶指名读字谜歌。评一评。

⑷同桌一起读字谜歌。

7、课外延伸:

小朋友,猜字谜有趣吗?课外请小朋友搜集一些字谜,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猜。

五、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2、指导书写:

⑷播放音乐,生说写字姿势歌。

⑸师巡视,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读生字新词。

3、诵读字谜歌。

二、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⑴认读生字:行、千、庄。

⑵教学新偏旁。

⑶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提醒学生注意:“行”韵母是后鼻音。“稼、千、虾、庄”都是三拼音。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转动字盘,显示学生所说的字。并引导学生看相应的插图,帮助理解字谜。

2、

⑴认读生字“奔驰、池塘”。

⑵教学新部首:“马、大、土”。

⑶交流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小结学生的记字方法。

3、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帖中的范字“池塘、奔驰”。

⑵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池塘、奔驰”写规范,写漂亮。

⑶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奔”大字头的撇、捺要写得分开些,舒展些。“十”写得小些,扁些。下面横要写得稍长,撇竖要分开些,能承受住整个字。“驰”左窄右宽。马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塘”左窄右宽,“土”要写得偏上些,短些。

4、指导书写:

⑴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⑵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⑶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课堂练习

1、加偏旁组词:

也:(__)(__)(__)(__)

2、扩词:

行:(__)(__)(__)

奔:(__)(__)(__)

3、选字填空:

池驰

⑴鱼儿在(__)塘里游来游去。

⑵骏马在草原上奔(__)。

4、游戏猜字谜。

板书设计

识字4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2、 学习默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体会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为了救自己的妈妈,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救母心切的沉香,好吗?(贴“沉香”图片),那么沉香究竟怎样去救母亲,又是否救出了母亲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沉香救母》这个故事(板书:救母)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看看沉香是怎样解救母亲的?(指生答)

板书默读,教给方法:默读是一种很常见的读书方法默读时嘴不出声,用眼睛看,用脑子想。

2、交流:你觉得默读有哪些优点?

3、 师:沉香告诉我,要读书首先要解决生字,现在自由轻声读课文,并把预习时标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4、 同座互读课后生字,不会读的请教同座(互相帮一帮教一教)

5、 师:都会读了吗?现在沉香可要来检查了,你们有信心读给他听吗?出示字、词认读(带音节的词指生当小老师领读)(出示字卡开火车读抢读)

6、 师:把字、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更通顺,并且标然段序号

7、 分段指名读(指名你认为自己哪段最有把握读好就读哪段)

师:课文读得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同沉香去救母好吗?

(三)、精读课文:

(一) 1-2自然段

1、 自读,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和句子找出后读一读,再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2、 交流汇报。(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相机指导:

(1)“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a、“救母心切”奔去可以看出沉香着急的心情

b、把“拜别”换成“告别”行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

把沉香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2)看图,比较句子:

a、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b、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几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几道深涧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3)比较句子

a、脚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也不在乎

b、脚下磨出了一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血痕,他一点也不在乎

他一点也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指导朗读

想象说话:

(3)沉香一路上还会碰到哪些困难?

拓展思维:

师:是啊|,为了救妈妈,沉香吃再多的苦也不在乎,你现在最想对沉香说什么?

3、指导朗读:这样有孝心的沉香实在让人感动,你佩服他吗?能读好这一段吗?(自读、指读、齐读、比赛读)

:沉香的孝心不但感动了我们,连仙人也被他深深感动了,仙人送他一把神斧,他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他即将跟他的妈妈见面了,那将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二) 3-4段

1、自读3、4段体会沉香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高兴、幸福)。

2、大声、自由读这一段,体验沉香的这种心情。

3、选择你喜欢读的句子读听,说说你读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

4、看图想象:沉香终于要和妈妈团聚了,他和妈妈分别会说什么?

(1)、同桌互相表演

(2)、指名汇报表演

(3)、师生合作表演

5、指导朗读:我们都为这对母子的团聚感到高兴,带着这种心情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三) 全文、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讲故事,可分段讲,也可以分角色演,下节课交流。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 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 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 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 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 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 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 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 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4.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 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 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民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母爱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 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 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 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 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 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 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 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4.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5. 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 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 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 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 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小陈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过程和方法

读中感悟自主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图片

算盘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民间故事——《张石匠拜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文中画出本课会认会写的字。

2、出示小黑板,检查预习情况

3、指生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4、老师发现同学们读课文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相信一定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的是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的故事。

5、(评价语: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语言表述也很准确。)张石匠是一位手艺高超,远近闻名的老石匠了,是什么原因让他要拜一个小伙子为师呢?指名说:比试连连失败。

6、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比试前、比试中和比试后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三部分分别在课文的哪几段? 学生回答:比试前(1-5),比试中(6-9),比试后(10)。

三、品读感悟

分析理解比试前的内容。

师:下面让我们来到太行山脚下,看看比试前的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感受一下两个人不同的态度。

师:傲慢的张石匠又吹上牛了,他说他的技能无人能比,“无人能比”是什么意思?

生:技能,已经到顶了。

师:是啊!把话都说绝了,一个小伙子和他杠上了,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张石匠开始对小伙是一种什么态度?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分析张石匠的语言:看不起人,蔑视小伙子。板书:看不起。

师:面对张石匠的傲慢,小伙子什么态度?分析小伙子批评劝诫中又很尊敬张石匠。

师: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再次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 刻东西

2、两名学生分别读“刻碑洗字”部分。(6、7段)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3、师:自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能表现出张石匠的手艺高超?请你用声音来传达出张石匠的手艺高超。

多媒体出示:活干得干净漂亮,那些字的点、钩、挑、捺,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

4、对比看小伙子的手艺,读中体会。

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更使人惊奇的是,和纸上的字对比,大小、章法、布局分毫不差。 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5、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生将小伙子与张师傅从刻字难度、速度、成品的精美度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第八段的句子) 过渡:张石匠服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他为什么不服气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赛前张石匠的一番话,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张石匠的话)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相机板书:看不起---不服气)

“怕”可以换成什么词?预设:也许、莫非、可能、难道------从这一个字中你能体会出此时张石匠是什么心情?板书:不服气。 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既增加了难度,希望让自己大显身手,又可以难住小伙子,让他败下阵来。

6、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生联想汇报。

7、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时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画出描写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结果的句子。

2、读一读、品一品。

3、同桌互相说一说。

8、汇报:第二次才艺大比拼谁更精彩?理由是什么?

学生从算盘的大小、灵活度、精美几方面进行汇报。 教师出示算盘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9、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说到做到 耿直 相机板书: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问:张石匠的举动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联系实际谈。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四、拓展总结

1、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2、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续写课文。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即使高人一筹也不要骄傲,要向更高的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俗语。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五、作业

续写《张石匠拜师》

板书设计:

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比低

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 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 读题 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得多高

比你高

看到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2、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3、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在实物图的旁边一一出现相对应的象形文字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4、为了便于书写

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词语出现在相应的象形字旁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

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

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

齐读

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

指名读

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

读一读

"川指的是河流

河流也叫"河川"

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

想一想

通过这个名字

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三、教学生字

1、多媒体显示:舟竹石川燕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并相机提醒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大家应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老师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认真地观看了教材里的vcd执教了《识字3》一课

反思如下:

(一)环节设计要合理

本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夯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二)想象力要丰富

学生年龄虽小想象力极其丰富甚至有时异想天开自己却"收不住了"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恰如其分的给予引导和小结在本节课我通过借鉴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展开的但是过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对"泉水"的"泉"相对应的课文插图不能理解回到办公室后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思来想去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病根"所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为了模仿还是借鉴?如果一味的把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种种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不但不会见效

反而还会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能力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鼓励要适当

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过于内向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所在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与表扬和鼓励例如:有些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他坐的笔直听讲认真我们就可以鼓励他:你坐的真好老师相信回答问题也会很棒的勇敢一点试试看!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偏离了答题方向我们可以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试试看根据老师的提示会不会答的再好些呢?通过本节识字课的教学以及课后的反思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发现、积累。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5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2021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三数学下册教案最新5篇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参考6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苏教版五上数学工作计划5篇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通用7篇

2023小学语文工作计划通用8篇

小学语文《鲸》教案推荐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962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